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总结:褶皱山规模庞大、连绵不断、高低起伏,因此我们常称其为褶皱山脉,甚至山系。断块山往往是比较孤立、险峻的山地。
认真读图,
回答山地形态上的差异。
绘制地质构造图
简述理由
思考回答
通过景观图的判读,感性的认识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态差异、并引导学生结合剖面图,理性的研究不同类型山地形成过程。
承转:根据褶皱山脉的形态特点,同学们举例常见的褶皱山脉有哪些。
思考、回答
引出外力作用的影响。
知识应用。
课堂小结:
构建本节课思维导图
绘图
交流
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评价。
地理思维形成过程的培养。
总结:山地是构成地表形态的骨骼。它的险峻、崎岖,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型山地的形成原因。2、了解山地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3、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难点:
读图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解释“地形倒置”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引入:名山大川景观图
讲授:生活中,我们常常形容山地“秀美、巍峨、雄伟、险峻”也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地理课堂上,要如何以地理的视角,重新认识山地哪?
举例、回答
知识迁移
探究二:山地分布在哪?
展示:山脉分布图及板块示意图
提问:1、将山脉位置标记在板块示意图
2、山脉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3、山脉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讲授:板块边界类型,并区分其对山脉形成的不同影响。
总结: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易形成规模庞大的褶皱山脉。洋底的生长边界处则会形成庞大的火山山脉。
画图、思考
京教杯——教学设计
区县:海淀区
学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学科:地理
课题:《山地的形成》
年级:高一年级
*******
教学基本信息
姓名
王立涛
学校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职称
中教一级
课题
专题:《山地的形成》
学科
地理
学段:高中
任教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地理必修第1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次:2007年6月第2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方式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
教学目标
1、阅读景观图,归纳不同类型山地的特征。利用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各类山地形成的内力原因。
2、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和“板块构造示意图”,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山脉形成和分布的作用。
3、观看动画演示,说出“地形倒置”的形成过程,了解塑造山地形态的外力原因。
4、结合实例,认识山地地形对交通、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欣赏图片
景观图直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引入主题。
探究一:从景观看山地
展示:三张山地景观图
提问:三张图上的景观形态特征分别是什么?
讲授:三大山地类型。
展示:三大山地的形成过程资料。
提问:结合资料绘制简易山地形成构造图。
讲授: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等地质构造形式,及其分别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我们认识到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建构。因此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基于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从景观图的观察开始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山地形成示意图,自主思考山地的分布及形态变化,最后合作探究山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依据中图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容设计的专题。本节以山地为案例,设计了三大探究环节:首先以景观图及文字资料引入,让学生直观理解形态不同的山地,成因类型是不同的;其次通过“全球主要山脉分布图”及“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对比,让学生宏观认识内力作用对山地分布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地形倒置”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明确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学以致用,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解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帮学生树立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地理学核心概念。
教学流程图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了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基础,但缺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画图、模拟演示、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构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对比两张图,思考,回答
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认识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承转:褶皱山脉中,山体隆起的位置也会有不同。展示背斜山和向斜山景观图
读图、思考
探究三:背斜山向斜谷?
展示:“地形倒置”过程的动画
提问:1、思考“向斜成山”的原因。
2、判断隧道工程的位置选择及原因。
讲授:“地形倒置”过程。
总结:山地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