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1
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A
5、读下图完成连线题: B
C
石油 水 天然气
A
B
C
C
【限时训练】
6、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向__斜__ __; 地貌名称是___山__地_____。
②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总结: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也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2、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3、顶部建采石场 背斜 4、确定钻矿位置,找煤铁 向斜
一、褶皱山
内力作用: 背斜成山、
外力侵蚀: 向斜成山
阿尔卑斯—喜 玛拉雅山系
褶皱山
5、板块构造学说
要求:阅读课本73页图4.10,完成下列问题。
___背斜顶。 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限时训练】
6、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③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乙___处为好,
【限时训练】
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问题。
【小题1】该地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B.山岭 C.背斜 D.向斜
【小题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限时训练】
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问题。
【小题1】该地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最合理的是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课堂小结】
一、褶皱山
1 、褶皱定义:岩层弯曲变形
2、 褶曲形态: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3、背斜向斜与地貌 4、应用:找矿、水等 5 、褶皱成因 — 板块运动
【限时训练•】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读图回答1~2题。
• 1. 图示褶皱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D )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 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思考: 1、什么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褶曲有哪几种形态?如何区别背斜和向斜? 3、在外力作用下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4、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褶皱山. 5、为什么坚硬岩石会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褶皱呢?
一、褶皱山 1、褶皱的定义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 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提示:水、油、 气的密度不同, 水的流向
【活动探究二】 4、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提示:隧道建设 应考虑岩层走向 从工程难度、安 全性、地下水等 角度评价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 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乙 背斜处岩层上拱,稳定性、安全性好; 岩层走向利于地下水渗流,不易积水; 因受张力,岩石疏松,工程难度较小。
(1)在下图中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一般说来,板块_内_部__地壳比较稳定;板块_ _交_界_处_地壳不稳定,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亚 欧A板 块
美
洲
非
洲D
太 平 洋B 板 块
板C
块
板
印 度 洋E 板 块
块
南 极 洲F 板 块
(3)板块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两种。
(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①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②板块相撞:形成褶皱山脉
。
一、褶皱山 2、褶曲: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区别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动动手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2)从新老关系上区别
一、褶皱山 3、背斜、向斜与地貌 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 成谷
地形倒置
【活动探究一】要求:读下图,回答问题。时间:1分钟
向斜 背斜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 易受到侵蚀 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背斜、向斜构造形成的地貌
一、褶皱山 3、背斜、向斜与地貌
小结: 内力作用: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外力侵蚀后: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活动探究二】 4、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石油天然 气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 地?为什么? 找水应在甲处,找油气 应在乙处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结构,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结构。
4.2山地的形成
登登 泰东 山山 而而 小小 天鲁 下, 。
只不 缘识 身庐 在山 此真 山面 中目 。,
断 层 面 形 成 陡 崖
世界之巅 珠穆朗玛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阿尔卑斯山脉美景
自 古 华 山 一 条 道
长白山天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富士山美景
玉扇倒悬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华山天下险!
二、断块山
【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时间:2分钟
断层图示
断层判断
①岩层受力发生破裂
②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相对下降的岩体B— 谷地或低地,
形 地堑
如 渭河平原 、 汾河谷地 。
成 地 形
相对上升的岩体A— 山岭或高地,
地垒
4.2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类型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课程标准】
以山地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山地的类型,掌握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 ②方法技能: 利用地理图片,正确判断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 ③情感价值: 树立事物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地理思想。
阅读课文73页内容,结合图4.9 自主学习
• 2.图示山岭是( B )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 B.因底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而成的向斜山 •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而成的背斜山 • D.沿底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限时训练】
3、喜马拉雅山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如 华山 、 庐山 、 泰山 。
断层面
陡崖,如华山山坡大陡崖
山地的形成1
相对上升岩体(地堑): 常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山地的形成1
相山地的形成1 对下降的岩体(地垒): 形成谷地或低地
山地的形成1
山地的形成1
注意:在断层线处 由于岩石破碎,常 发育成沟谷、河 流
山地的形成1
山地的形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