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小儿垂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

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生思考并回答)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著名作家鲁迅,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吧!(板书课文题目及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资料助读:课件出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2.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课件出示:默读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3)限时5分钟。

3.梳理结构,勾画语句(1)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预设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

(2)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

预设①百草园部分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②三味书屋部分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③过渡部分第9段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1.通读第1—8段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预设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2.品读第1—6段思考:(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预设不矛盾。

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

所以并不矛盾。

(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预设景物: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

④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特点: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预设①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②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预设“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5)第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预设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默读第7、8段思考:(1)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预设雪地捕鸟。

(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预设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我”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预设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预设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师小结:读了第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

四、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探讨本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检查背诵1.检查背诵第2段。

2.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师点评。

二、品读课文,体会三味书屋的生活1.阅读第9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

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默读课文第10—23段思考:(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预设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

(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预设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

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师小结: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

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

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3.概括内容师: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预设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苦”: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

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

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①新鲜乐。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

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游戏乐。

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

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三、深入分析,探讨课文主题师: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

预设(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3)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2.结合体会,思考转变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预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师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

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3.探讨主题,发表观点师: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

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