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文化资料

吴文化资料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这里说的全国第一古城,是指历史悠久而城址不变者(注释:根据此标准,西周东都洛邑为周公所筑,且位于现洛阳市中心。

故苏州为“全国第一古城”之说并不成立)。

据历史上记载,比苏州城更古老的并不少,但能保持至今的则没有了,如郑州商城,距今3500多年,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以及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都城丰与镐,建城均比苏州早,但都早已废弃或仅剩遗址。

在历史古城中也不乏比苏州城更大更繁华的,如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等。

但建城时间却都比苏州城晚建一二千年。

由此看来,说苏州是中国“历久而不变”的第一古城,是言之有据的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建城历史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但3000年前乃至更早时间所建的城,大都较小,有的只是个大城堡。

埃及古城卡宏,城墙长仅380米,宽260米;巴比伦城很大,但已不存在了。

雅典城是规模较大、至今犹存的古城,但它是在公元383年马其顿帝国建立后,重新建造起来的,比苏州建城要晚得多。

古罗马城在建设上有辉煌成就,但它是公元前一世纪经过较长的时间自由发展形成的,且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系统由于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因军事、政治、经济发展和交换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标志着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缩影。

苏州古城的建立,就表明当时吴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相当高,后来又延续发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吴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2000多年来,以苏州古城为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延续繁荣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宁、沪、杭、嘉、湖、绍、甬、通、镇、扬、苏、锡、常等庞大的城镇群体,又进一步拉动了苏州的社会进步,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地区,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吴地文化二、吴国文化盛极一时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个性”非常突出,生命力异常强盛,历史上曾长期的繁荣发展,有卓越贡献,世界文明史中也占有光辉独特的一页。

它曾一次次创造历史性奇迹,周代吴国的历史就是一例3100多年前,勾吴建立,逐步形成了吴文化。

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无锡吴县交界处一带,2500年前吴国迁都苏州,大为兴盛,吴文化发展也有了飞跃性的变化,历史的奇迹从此反复出现春秋时期,楚、晋、齐是大国,吴是偏居南方的小国,竟能以3万之师,打败20万之众的楚国,占领其郢都。

后来吴又战败齐军,威震晋国,夺得天下之霸主地位吴国为何能创奇迹?从表层看是有孙武、伍子胥等杰出将领,吴人尚武善战等,其根本原因是吴国已有高水平的文化。

泰伯、仲雍奔吴,言偃到孔子那里“留学”,楚国的伍子胥,齐国的孙武被重用,使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鼎盛一时的吴国文化。

结果是文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苏州这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兵器,战船及经济技术进步,使吴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由此看来,吴人善于筛选、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特长,是其成功之本,是靠文化和智力而取得经济和军事上的奇迹三、吴地文化源远流长吴国文化是狭义的吴文化,是断代史文化,这是取其政治概念。

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

所谓大文化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通称为历史文化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

苏州是吴国以后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应是吴文化的精华代表吴地文化源远流长。

太湖三山岛,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张家港东山村及徐家湾等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

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发展,某些文化甚至超过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结构建筑、纺织、丝织、水稻、航运等。

相传黄帝与夷人蚩尤族团的文化是旗鼓相当,后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黄帝族团而战败了,其族人却将先吴文化带入中原,又带到江汉和云贵......,融汇成中华民族文化。

夷人、越人留在吴地山岭地带的支族,后来形成吴国吴人的主体部分。

至隋代,改吴为苏州,吴文化中心苏州从此正式得名,并延续发展至今四、经济与文化相映成辉吴地历史生动地证明,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进文化兴盛。

由于文化有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有经济价值,又有精神价值。

隐形的并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这条宝贵经验,往往得不到充分运用,回忆这段历史颇有现实意义6000年前已有人类在吴地定居从事农业种植水稻。

吴国文化兴盛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

这里率先开运河,盛产金、锡、青铜,冶炼有很高水平。

后春申君带来楚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西汉初,吴王刘濞成为地方七国中实力最强者。

隋唐以后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吴地竟成了朝廷财赋的重要来源地。

苏州七县更创历史纪录,以占全国1%的田,承担11%的赋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京官俸米苏州的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其人才之多,居全国之冠苏州在经济、文化、人才方面的突出之处,远非一般古都所能相比。

历代古都,如秦都咸阳、楚都江陵、齐都淄博,以及洛阳、开封、北京、安阳等地,经济文化在2000多年中无一像苏州那样持续全面发展,或者没有达到苏州那样高的水平从经济上讲,吴地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历来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商业、手工业、丝绸、纺织、冶金、航运、食品工业等均较兴旺。

市场和城市基础设施虽多次毁于战火,却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复、发展,在若干方面还达到全国的领先水平。

如曾是全国最大或重要的内外贸商业大都会,是重要的丝绸基地,是大米市和金融中心。

在科学技术上,冶金、造船、医药、天文、印刷、航海、建筑、水利、丝绸、商业经营管理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时至今天,经济实力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将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同样是持续、全面、高水平的发展,集中反映在人才上。

从圣哲到爱国思想家,从科技专家到能工巧匠,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旧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丨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者,许多杰出的人物从吴地土壤中成长起来。

有些人才则是来到吴地后,才大展宏图,建立奇功伟业的。

如言偃被称为江南圣人,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军事战略思想家武圣人,范仲淹、顾炎武是爱国的大思想家,况钟是大清官,还有冶金专家干将,建筑规划设计大师蒯祥等。

更有画家、医师、商人、文学家及各类人才。

近代苏州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如章太炎、柳亚子、叶圣陶、费孝通等。

苏州历代人才辈出,这是苏州的最大优势,也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人杰地灵才能物华天宝,人杰才能充分发挥地灵之优势。

而教育文化的发展才能出人才,并带来生产力革命吴地文化教育发达,官方的提倡是有积极作用的,范仲淹办府学,更有深远影响。

民间的文化教育意识,也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兴盛。

如在“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强烈的意识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书香门第、文化氏族,进而以苏州城为中心基地,形成密集的文化群体。

吴地在这种民风氛围熏陶下,不断积极扩散,以至绵延长久。

这是文化教育,乃至技艺得以继承发展、达到很高水平的扎根民间的基础五、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火车头,它有远非乡村可以相比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苏州自建城以后,就成了吴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它为载体,聚集人才,交流信息,发展生产和贸易,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

吴地以此为基地,才有可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文化,并向全国辐射,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做出重要贡献让我们以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

吴国未建都苏州时,并没有叱诧风云。

一旦形成交通发达、市场兴盛的苏州城为中心,便进一步聚集巨大能量而称霸天下。

两汉至南北朝的七百余年间,苏州稳步发展,市场上“毕天下之至异,迄无索而不臻”,“商舟千艘”,太仓成为出海口岸。

唐时,苏州是“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入宋,“风物雄丽为东南冠”,人称“天堂”。

元代,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昌盛。

明清,苏州东北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工人万余”,阊门外染整苏布的工人有2万余。

雍正年间,阊门至枫桥,“烟火百万户”,“列市二十里”,“堪称当时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清末和民国时期,是全国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前哨,是革命者的摇篮。

至于文化教育,包括书画、医药、戏曲、吴歌、工艺、刺绣方面的突出成就,更是名扬四方。

事实表明苏州繁荣发展的动力,不仅是靠城,更重要的则是靠市,市场是她强劲发展的动力来源,这也是与其他古城的重大不同之处事实表明,吴文化实质上是以先吴和吴国的文化为基础,以苏州市为中心基地,以广阔的长江金三角的城镇群体和乡村为依托,兼收并蓄周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优秀人才群体为代表而创造的高度文明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