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颐和园》教学设计5

《颐和园》教学设计5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4.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图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朗读第4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