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
骨笛是1986年和1987年的两次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
长约20多厘米,上有七个同规则音孔,末端上另有小孔,共18支。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有8000年。
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出六声和七声音阶,对我国音阶发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传说中有个远古氏族,叫葛天氏。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八支歌,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途径。
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的音乐艺术,音乐的早期形态。
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
3.“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含。
《吴越春秋》记录了一首古歌谣,辞曰:“断竹、续竹、飞土、逐穴”。
这是一首反映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
内涵:具有简单的节奏形态,体现了一往一复的原始节奏。
4.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从音乐形态角度而言,黄翔鹏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
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5.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黄帝时期的《云门》。
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一云为图腾的,黄帝氏以云记事,所以各官之长都以云字命名。
《云门》就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时的《咸池》。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
《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舜时的《箫韶》。
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作品。
6.原始社会时期出土的乐器(鼓、磬、埙)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鼓鼓是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
磬磬是石器时代的产物,现存较早的磬为山西陶寺和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
其制作工艺很粗糙,其音高分别为#C4和#C。
埙埙是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一般成平底,卵形。
也有其他各种形状。
制作材料由陶土、石、骨等。
7.夏代的《侯人歌》夏代的音乐色彩显然比远古时期丰富的多,《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涂娇在其丈夫禹把她迁居到山西以后,长期见不到禹的面,思念之心使她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候人兮猗”之歌。
“候人歌”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诗歌。
8.了解甲骨文中的商代乐器四种。
磬甲骨文中写作,左半像悬挂之石,右半似一手执槌敲击。
鼓卜辞中鼓字作,右半上为装饰,中为鼓身,下为鼓足,左半似手持槌鼓敲击。
缶卜辞中作,在古代它既是生活用具,又用作击乐器。
乐甲骨文中作,郭沫若从罗振玉说,认为“琴瑟之象也”。
今人已有提出不同见解者,乐字在卜辞中实作为地名出现的。
9.夏、商时期主要的乐人巫、觋在商代,巫、觋就是作为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面目出现的。
在《说文解字》里讲到:“觋,能斋肃事神明也。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他们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活动,占卜的吉凶体现着神明和祖先的意志。
因此,巫觋的地位相当高,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
同时,巫又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本身能歌善舞,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
10.西周的雅乐。
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所谓雅乐,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
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音乐。
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词“典雅纯正”之意。
11.六代乐舞。
“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的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概括起来是:《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大咸》(尧)祭地神《九韶》(舜)祭四望《大夏》(禹)祭山川《大》(商)祭先妣《大武》(周)祭先祖12.“八音”周代已经出现“八音”的名称,所谓“八音”,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1.金类:钟、镈、镛、剽、笙钟等;2.石类:玉磬、笙磬、离磬等;3.土类:埙、缶等;4.革类:土鼓、足鼓、灵鼓、雷鼓等;5.丝类:琴、颂琴、瑟、筝等;6.木类:圄7.匏类:簧、笙、和、钟笙、竽等;8.竹类:箫、言、管、产、仲等。
13.西周礼乐制度中的“佾”和“乐悬”的含义如何?西周音乐的等级化具体表现在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
古代对“佾”有两种解释,一是“八人为行列”,则分别为64人、48人、32人和16人。
一是解释为自乘,即分别为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四四一十六人、二二得四人。
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的使用的多寡方面,“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想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幅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这种“乐悬”制度等级规格,也是完全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的。
14.简要评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音乐文化下移现象。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上,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礼崩乐坏”。
1.王子朝奔楚王子朝奔楚,使周人典籍大量移入楚国。
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朝,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这是我国先秦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迁徙活动。
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不仅表现在王室的百官散到各诸侯国,也反映在各诸侯国之间乐工的迁移交流。
2.八佾舞于庭西周音乐的等级化具体体现在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
鲁国的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商民族的音乐全用五声,“商音”是其特有的音阶骨干音,而周民族则坚持本民族的审美习俗,不用商音,呈现出“五声缺商”的现象。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大武》的音乐也被异引起了孔子的愤慨。
“八佾舞于庭”说明在一些人心中,“天子之乐”并不是那样神圣不可侵犯。
这实在是观念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声淫及商,何也?”化了,竟然夹杂进来敌对民族商民族特有的“商”音。
这事实表明,在西周奴隶制社会趋向崩溃之际,即使民族之间政治上的对立也阻挡不了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周王朝已经失去控制上层建筑的权力。
4.恶郑声之乱雅乐也①魏文候是一位精通音乐的君王,他指出古乐和新乐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效果的音乐。
②《晏子春秋》记载了齐景公夜听新声而不朝的事。
③齐宣王是一位爱好音乐的君王,他说:“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
”“郑卫之音”的问世,恰恰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的作用,这股迎合封建时代需要而兴起的文化潮流,在长达四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席卷了各诸侯国的宫廷之间,形成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繁荣的景象。
15.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
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同时也称的上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1.孔子多才多艺,好学不倦,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艺。
弹琴、唱歌、作曲等。
2.孔子整理周代文化典籍,是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
3.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4.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
他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孔子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孔子无疑是中国的文化伟人。
16.五声阶名的由来。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阶名。
即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名称,表示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合称“五声”。
自古以来五声音阶在我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称作“正五声”。
“宫、商、角、徵、羽”的名称很可能始于西周,甚至商代。
它与天文历法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17.十二律名与“律”、“吕”、“同”简单的说,把一个八度平均分成12个半音,就叫做“十二律”。
十二律又分为六吕六律。
“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率。
其余“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吕,是为阴率。
18.三分损益法最初见于据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
这便是《管子·地员篇》中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率的方法。
它的方法是: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纯四度音。
再“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生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
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
十二律就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19.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乐器。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125件乐器,这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墓的中室,全套钟、磬架安排了三面,占据了突出位置,恰如典籍所载“诸侯轩悬”的规格。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1.青铜铸造工艺和音律科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体现了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
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人震惊,符合近代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了。
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标志着当时高度的发展水平。
20.重要音乐家响遏行云战国时期的秦青是一位歌唱技巧相当高超的歌手,以教唱为职业。
据《列子·汤问》记载,一个叫薛谭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能就要求回家,于是秦青在郊外设宴为他送行,并且打着节拍唱了一支非常有感情色彩的歌曲。
响亮的歌声震的林子里的树木哗哗的摇动,使得天上飘动的云彩也停了下来。
这情景使薛谭深受感动,于是向老师道歉并要求留下来继续学习,从此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音乐教学中的启发式教育和示范作用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也说明了“学在官府”的技艺传播开始走向民间。
高山流水战国时期的伯牙是一位优秀的古琴演奏家。
他弹琴具有出色的即兴创作才能,又有非常开阔的艺术胸襟。
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伯牙心中所想得意境,“若太山”,“若流水”。
伯牙的精湛技艺,在于把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一起,钟子期则表现出了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准和感悟力。
伯牙和子期通过音乐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美谈。
余音绕梁战国时期的韩娥是一位卖唱女子,以善于唱情著称。
据《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到齐国都城临淄时,由于粮尽就在临淄的西南门一带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极其动听,以至于离去了三天,人们仿佛觉得歌声还在耳边萦绕。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对韩娥美妙歌声的形容。
韩娥是我国古代“唱情”见长的典范,也是历代音乐家十分推崇的民间歌手。
她的歌唱特色对后世的声乐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得心应手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乐师师文,据《列子·汤问》记载,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