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与探究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MTV),以更好的表现文中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1.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结束了,一代英雄只给历史留了一个印迹就淡去了身影。

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壮和苍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多媒体显示课题)2.司马迁与《史记》: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朗诵全文,疏通文言知识:师生交流,归纳1.字音:垓()下骓()数阕()麾()下自度()绐()刈()旗被十余创()2.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3.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此处为设营驻守)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4.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或反诘。

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5.翻译: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三、再读课文,明确任务: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二课时一、诵读课文,质疑问难二、品读课文,分析形象: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项羽这一人物精神风貌,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

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不忍杀之,以赐公。

”“吾为若德。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心地仁善,人格不屈。

)整体把握以上三个场面的情节内容,概述项羽的性格特征。

明确:1.霸王别姬:重情重义多情善感2.东城快战: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3.自刎乌江:知耻重义心地善良视死如归教师解读:司马迁创作《史记》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

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

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

小结:本文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

文章细节生动传神,合情合理,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让人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三、对比拓展,合作探究:在《鸿门宴》中,项羽表现了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恃勇骄横。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

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

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组讨论,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对比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1.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2.杜牧: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所为有所不为。

3.胡曾:大势已去,耻再起兵,本可乘舟过江卷土重来,但人性脆弱,无颜见江东父老。

4.王安石: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已去,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5.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6.毛泽东:霸王沽名钓誉,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评说项羽,当堂展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要求:① 80字左右;②有自己的观点;③以文中的情节、细节为例;④联系现实。

参考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

(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

(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

(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参考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

(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

(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参考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

(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总结升华: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

但他是站着死的。

为了无愧江东父老,无愧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

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

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

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其人格光芒穿透历史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推荐阅读: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

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