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学生姓名:周洋学号:20110102005院(系)中文系专业:文秘教育指导教师:徐铭职称: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
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
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
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
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
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
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
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
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
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有诗词的精髓,使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富,灵魂更加饱满。
林妹妹的诗词我们在上面也提到过,被元妃以及众姐妹称赞。
原著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元妃要众人当面各赋五言律一首,宝玉只写三首,有一首实在想不出,黛玉帮其写了第四首《杏帘在望》,呈上后“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
黛玉的诗词能得到元妃赏识,那也真真可谓是才能突出了。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姐妹组成了海棠社,第一次就以海棠为题进行创作,众人都已交卷,唯独林妹妹只字未写,李纨前来催促,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姐妹看了都不禁叫好,说“果然与别人又是一样的心肠。
”一挥而就就能写成如此令众人叹服的佳作,这位潇湘妃子着实令人痴迷。
她的诗词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至今也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赏识,去借鉴,去超越。
二、林黛玉诗词的分类与分析我们常说借景抒情,歌以咏志,不论是欢喜亦或者忧愁,古人总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林妹妹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感情的宣泄也正是通过诗词。
诗词成为了她生命与灵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诗词中林黛玉是最“真”的,她最真的表达自己的爱,最真的宣泄自己的不快,最真的感叹自己的身世,最真的抒情咏物言志。
(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哀音篇林黛玉是自卑的,她常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攻击别人,其实是她敏感脆弱的心理在作祟,她就像一个刺猬,竖起浑身的刺来刺伤别人保护自己。
她的内心世界是自卑的,《葬花吟》、《题帕三绝句》、《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是黛玉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的自我写照。
小说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感伤自己的世,迷茫自己的感情,在众人欢乐的时候独自创作出了《葬花吟》。
这首诗三百四十七个字,却道尽了林黛玉一生的身世遭遇,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揭露了摧残花的残酷自然界以及扼杀人的黑暗社会。
整首诗看似写花,其实是写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命运,真情,思想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
《葬花吟》分为出外葬花与葬花归来两部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开篇就写出了面对花开花落的景象,闺中女儿怜惜落花,珍惜春暮。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面对社会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诗人愤愤不平,发出感叹。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外出葬花,看到“花开易见落难寻”、“花谢花飞花满天”自己却“愁绪满怀无释处”、“阶前愁杀葬花人”,无能为力的自己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荷锄归去掩重门”。
通过出外葬花的所见,所思,多愁善感的黛玉回到了家开始伤神。
后半部分的葬花归来,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世,悲叹自己的遭遇,这时一个自卑却有着反抗精神的女性渐渐向我们呈现。
自己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父母又双亡,无依无靠,在薛宝钗等姐妹面前,自己是自卑的,这种心理面对贾宝玉飘忽不定的态度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但林黛玉毕竟又是封建社会叛逆者的代表,她憧憬幸福美好,向往爱情,所以她要反抗。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是她对封建势力的抵抗。
全诗悲情色彩强烈,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句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同样的哀音出现在了小说的第七十回中,黛玉的《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作品。
桃花盛开,应是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这首《桃花行》却句句悲情,字字感伤,宝玉读来也暗自神伤,偷洒泪珠。
这首诗也是林黛玉独处时创作的,因此也更接近黛玉真情,暗示着林黛玉如这命薄的桃花,象征色彩强烈。
诗的前八句是人与花的对比,隔着一席帘子,帘外桃花相映红,帘内确是“比桃花瘦”,花媚与人脆相对比,却是突出了悲情的自己。
中间八句“隔帘消息风吹透”,借着东风之便,帘外的桃花才能窥探到帘内人的心情,只是“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悲伤情”,帘内人将自己的悲情传染给了桃花,花与人的相融更是续写了哀鸣。
最后十句是全诗感情的高潮,暗示了林黛玉自己的红颜薄命。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作为绛珠仙草下凡还泪,泪尽而死在这里也早有预示。
对月当空,凄冷的月光朦胧安静孤寂,“泪干春尽花憔悴”“花飞人倦易黄昏”“寂寞帘栊空月痕”人,花,月三物放在一起将气氛渲染更加悲伤。
《葬花吟》与《桃花行》都是借花抒情,暗示自己的身世经历,突出林黛玉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只是《葬花吟》不光光写悲情,也有林妹妹想要冲破封建束缚,争取幸福的抗争精神,而《桃花行》全诗都充斥着悲情,使盛开的桃花也被感染上了悲情元素,《桃花行》的悲较之《葬花吟》更甚。
初读小说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满眼“秋”,满嘴“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秋花,秋草,秋思,满目萧条,不禁悲上心头。
这首诗写于黛玉生病卧床,苦等薛宝钗无果时的随笔,在自己生病时候,宝姐姐来看她,让她感受到温暖,她感激却又自责,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
这首诗只单单读来就让人感觉萧条冷清,更不必说林妹妹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一番悲哀的光景了。
林妹妹的多愁善感自成风韵,这些哀鸣的诗词是其独处所做,是黛玉情感的共鸣,最真表达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自卑脆弱,孤寂冷漠却又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幸福,敢于与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
这样矛盾的组合也使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饱满鲜活,复杂多样。
(二)“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咏物篇深闺中的女子没有机会出门见识社会,活动范围的局限导致了日常娱乐的单调性,因此在大观园中,大家常聚在一起作诗咏物,消遣时光。
这里不得不提海棠诗社了,林黛玉在海棠社作的咏物诗可谓屡屡被称道。
物是静止不变的,它可以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所以咏物诗我们随处可见,但如何在咏物诗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以人引物,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华,使咏物诗不落俗套。
要说在这些咏物诗中写的最好的当属小说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成立时,以咏白海棠为题所做的这首七律了。
在旁人看来“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的《咏白海棠》到底好在哪儿呢?“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开头不像其他咏物诗一样开篇就写物,而是以人的角度观察,开门掀帘被眼前的白海棠吸引,它是那么的高洁白净,竟然冰为土,玉为盆。
最妙的当属接下来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在作者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
白海棠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格性格体现。
接下来写白海棠的高贵清洁,这里林妹妹也将自己的感情发泄,表明自己清高孤僻,纯洁坚贞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