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孟子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视后天“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6年,宋明帝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

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制度,以《三经新义》为科考的标准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③崇宁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将国子学分为六斋三个等级,东西相向,左“游艺”,右“依仁”为下等;左“据德”右“志道”,左“时习”右“日新”为《小学》及做对子,中两斋学习《四书》和做诗律,上。

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依据升斋考试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

2年,并未曾犯过者,可参加每月一试的私试,实行积分法。

每次考1分,中等者得半分,全年累计8分者可充高等生员。

1286年颁布劝农立社的诏令和《社规》,每50家成为一村社,年高通晓农事者为社长,以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

清代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

(2)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3)教学内容上,主张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4)教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

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是汉代最主要的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

汉武帝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

太学设立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

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太学也为有德行才能的士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走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606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

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

有了良知便能先验的辨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近设船政学堂,又名“求是堂艺局”,是当时中国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

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七级,横的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学部为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

1912年7月,即为“壬子学制”。

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

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

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

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

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大学预科,设三年制高中,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

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

学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