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糖尿病患者不容忽视的伤害
许多患糖尿病病友都知道,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
可是对于糖尿病所导致的肝损伤却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今天我们特别来谈谈糖尿病所能导致的几种肝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做够重视。
一、尿病本身会对肝脏造成的直接伤害:
(一)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二)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糖尿病患者有21%~78%伴有脂肪肝。
在引起脂肪肝的所有病因中,糖尿病占第三位,仅次于肥胖与饮酒。
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肝肿大,肝区不适和触痛,25%左右有脾肿大,但腹水罕见。
肝功能酶学指标可正常或轻度异常,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一般正常,除非发生明显的脂肪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三)糖尿病患者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强;有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所以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也会对肝脏造成的间接伤害:
(一)糖尿病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
患病率约为正常人的2~4倍。
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和监测血糖,这大大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
(二)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继发于胆管感染的肝脏损害等。
三、糖尿病合并肝损害时的临床特点:
(一)有关肝损伤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瘦、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二)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为100%;
(三)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肝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明显异常;
四、我们的建议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的恢复正常。
另外,我们还推荐大家服用产自台湾的“国宝”级养生品——红樟芝。
清朝乾隆38年(公元1773年)福建漳州名医吴沙来台开垦宜兰,发现山中原住民虽喜好饮酒却依然身强体健,大惑不解。
经过了解才发现早期原住民因喜饮酒,经常宿醉,某次机缘下食用野生樟芝,不仅改善了宿醉头痛,而且连肝病都不药而愈,于是,樟芝的妙用就在台湾广为流传。
民间百年经验:
樟芝可以祛风行气、化瘀活血、温中消积、解毒消肿、抗菌、镇静止痛、抗发炎、抗病毒、保肝脏,抗肿瘤。
樟芝只生长在分布于台湾山区海拔450~1500公尺间之牛樟树树干腐朽之心材内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木材阴暗潮湿之表面,不会生长在一般的樟树、冇樟、阴阳木等类似之树种,因此非常稀有。
野生樟芝属于台湾珍贵稀有的保育类品种目前已禁止采摘。
1999年台湾成功研发了『固体栽培』红樟芝子实体,与野生樟芝经DNA定序比对证实相似度高达99.97%以上。
现代医学证明:
·红樟芝内的多糖体中含有与胰岛素相似的成分。
它不仅能补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且能使胰脏恢复应有的功能。
·红樟芝具有修复受损肝细胞的能力,樟芝含丰富的三萜类及多糖体,能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对肝脏的伤害,并药物对肝的伤害。
·红樟芝可以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是肝脏机能异常辅助食品,对于B/C 型肝炎、肝硬化、肝肿瘤均具有较强的辅助治疗的效果。
·红樟芝具有抗肝癌的疗效,能成功实现癌症逆转(启动抑癌基因P53)、抑制癌细胞增生、转移及新生血管生成(MMPs)、诱导癌细胞凋亡。
因此能成功防治因糖尿病所引发的肝癌,实现对肝脏的保护。
经科学证实,樟芝最重要成分为三萜类。
而“恒寿堂”红樟芝子实体所含三萜类高居全球之冠,其种类高达两百多种,含量更远超过菌丝体樟芝、灵芝、冬虫夏草、巴西蘑菇等。
因此我们认为糖尿病患者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服用“恒寿堂”红樟芝,不仅能使糖尿病得到辅助治疗还可以确保肝脏的长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