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三上 反思单元 达尔文给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三上 反思单元 达尔文给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三上反思单元达尔文给
我们的启示教案
反思单元
达尔文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前面几个单元学生经历了多次“科学提问和猜想”的基础上,对这两项要素活动经历进行回顾反思,是本册教材的“反思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达尔文考察提问和猜想的故事,分析理解科学提问和猜想的过程和
方法
2.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自己的科学提问和猜想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学生一学期的科学学习手册及其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们人类是哪里来的吗?历史上有一个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人的祖先是猴子,你们相信吗?这个科学家为什么会说人是猴子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打开书本来读一读他的故事。

二、阅读分析科学家的故事
1.学生自由阅读《达尔文的故事》
2.讨论:
a.故事中达尔文提出了哪些问题?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问题的?
b.达尔文研究莺鸟是提出的问题和发现剑齿兽时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
(发现古代剑齿兽和现代犰狳甲骨纹理相似时只是感到震惊和疑惑,仅以“为什么……”提问。

而研究莺鸟时提出的问题已经含有了对问题答案的猜想,即以“难道是……”“会不会是……”等句式提问。


c.后来达尔文又是怎样进一步作出猜想的?他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d.达尔文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三、回顾反思
这学期,我们分别提出过哪些问题?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的?
我们还作出过哪些猜想?我们又是怎样作出这些猜想的?与达尔文提问和猜想的过程相比,我们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和收获?
四、活动:玩转“问题扑克”
1.指导制作“问题扑克”
a)先请大家把曾经提出的问题写到一张卡纸上做出“问题卡”
b)接下来再请大家把引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自然现象写到一张卡纸上做
成“现象卡”。

c)最后再把自己提出猜想分别写到第三张卡纸上做一张“猜想卡”。

d)每个人做2-3套。

e)各小组互相检查和汇报一下制作的“问题扑克”,看一看对应三张卡是否
真正相关联。

2.指导学生玩
a)以小组成员做的卡和到一起。

b)按次序轮流抓牌或分发卡片。

c)用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一个人先出牌
d)其他人根据最先出的牌打出相关联的牌;
e)出错牌或晚出牌的要回收这一轮所有的牌;
f)最先打完牌的为胜
3.分组玩转“问题扑克”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阅读故事,用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只有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了自己好奇的现象才可能提出科学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勇于把自己的好奇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总结点评】
制作“问题扑克”是引导学生对问题、和相对应的现象、猜想的一种整理活动,如不加指导和汇报价差,容易出现“不配套”的现象,从而影响后续的玩转问题扑克的游戏。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0准备单元倒立的小丑教案
准备单元
倒立的小丑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本单元只有一课内容,本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素,本单元通过研究“倒立的小丑”让学生感知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为后面单元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作铺垫。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同时对科学充满了好奇。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已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究经历,学生对“倒立的小丑”也非常感兴趣,可以提出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所提出的问题是发散性的,有些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研究能力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出在课堂能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从“倒立的小丑”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对所提出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作出假设。

(3)探索发现使小丑倒立更稳固的方法,从实验中感受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4)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关于“倒立的小丑”的问题来研究,并作出假设。

难点:针对假设做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走钢丝杂技表演视频、小丑卡片、卡纸、环形磁铁、棉线、剪刀、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演出视频。

2.提问:“在马戏团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精彩演出?”
预设:小丑在走钢丝!
3.交流:小丑怎样走钢丝?
预设1:走钢丝时小丑的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杆子。

预设2:小丑不是把杆子举高,而是放得很低。

……
3. 讲解: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表演让我们叹为观止。

其实这些杂技表演正是应用重心低于支点的原理。

走钢丝的演员为了不使自己的身体很大幅度的左摇右晃,手里往往都要拿一根长长的杆子,这样相当于延长了手臂的作用,也就是使身体的重心尽量保持在小幅范围的晃动。

另外这根杆子不是被举起来的,而是尽量放低,这样身体的重心就下移了,重心低于支点时才更为稳定。

4.实验演示,引出研究目标:倒立的小丑。

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倒立在钢丝上不摔下来。

(出示课题:《倒立的小丑》)
(实验方法:请两位同学拉直棉线,把小丑模型头部朝下,并把小丑模型头部开口的地方放在棉线上,上下调整棉线高低,小丑就可以倒立着走钢丝了。

但小丑在棉线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


二、提出问题
1.关于这个“倒立的小丑”,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1:小丑为什么能倒立在棉线上?
预设2:怎样制作倒立的小丑?
预设3:怎样才能让小丑更不容易从钢丝(棉线)上掉下来?
预设4:小丑的头部为什么要开一个口?
预设5:怎样才能让小丑在棉线上自由滑动?
……
2.挑选出课堂上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1)提问:哪些问题是科学问题?哪些问题是在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
(2)讲解: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并且问题难度不能超出我们现有的研究能力。

(3)交流:挑选出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的科学问题,并汇总。

(4)记录: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写下来。

三、猜想假设
(1)讲解:假设要有依据,可以从问题发生的条件或原因等角度思考。

例如:如果……,那么……
(2)针对我们挑选出的科学问题,说一说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
(1)针对假设,从材料超市中选取实验材料。

(2)写出实验步骤(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

(3)针对假设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得出结论
根据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给小丑的手掌对称的地方各贴上一样多的环形磁铁,小丑更稳固。

(2)延长小丑的手臂,小丑更稳固。

……
六、总结
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不一定正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调整自己的观点。

七、拓展
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加强重心达到稳定目的的例子吗?
预设:不倒翁、落地扇厚重的底座……
【教学反思】
播放一段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精彩演出的录像视频,小丑们幽默风趣又技艺高超的演出,把学生们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发出惊呼。

成功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视频播放完了,学生仍沉浸在刚才看到的精彩演出中,要趁热打铁地提问:“小丑怎样走钢丝?”让学生梳理出小丑走钢丝的技巧,为后面研究“倒立的小丑”作基础铺垫。

在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前教师要讲解小丑走钢丝时手拿长杆子的原因,也就是降低重心更稳固的原理,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依据的猜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