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结课论文
汽车车身设计的发展变化
及其意义
引言
当我们看到一辆汽车时,第一时间就会注意到它的外形。
往往外形帅气、漂亮,线条流畅的汽车能最先抓住大众的眼睛。
汽车设计中车身造型设计属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范畴,它有别于工程技术设计的“硬设计”,其目的是使汽车能尽量完美地体现他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充分满足人们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需求,属于设计中的软设计。
汽车造型设计应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审美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产品达到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高度统一,人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成为表达人类感情的“符号”。
汽车造型设计是科学的理智和艺术的感情为一体的创造性设计。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汽车的车身设计也越来越看重。
正文
汽车的汽车自诞生至今经历了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型汽车和楔形汽车。
马车型汽车时代
最早出现的汽车,其车身造型基本沿用了马车的形式,因此称为“无马的马车”,英文名“Sedan”就是指欧洲贵族乘用的一种豪华马车。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著名的T型车,最初是一种带布篷的小客车,成为马车型汽车的代表。
汽车的马车型时代,由于汽车没有自己的造型风格,所以也可以说是汽车造型的史前时代。
箱型汽车
1986年,法国人本哈特和拉瓦索生产了世界上首辆封闭式汽车,也箱形汽车的开端。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年生产出一种不同于马车型的汽车,其外型特点很箱一只大箱子,并装有门和窗,因此被称为“箱型汽车”。
箱型汽车重视了人体工程学,内部空间大,乘坐舒适,有活动房屋的美称。
但是,空气阻力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为汽车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甲壳虫型汽车
箱型汽车时代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空气阻力的重要性。
汽车的空气阻力除与迎风面积和车速有关外,还和汽车的纵部面形状有关,越呈流线型汽车的正面阻力和后面涡流越小,因此,促使人们致力于流线型车身的设计。
1934年,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气流牌轿车首先采用流线型车身,是流线型汽车的先锋。
1937年,的多设计天才费尔南德·保时捷开始设计类似甲壳虫外形的汽车。
但甲壳虫形汽车也有缺点,一是乘员活动空间狭小,二是对横风的不稳定性。
船型汽车
船型汽车采用了使汽车车室置于两轴之间的设计方法,从外型上看,整车像一只小船,称为船形汽车。
福特公司1949年制造的福特V8型汽车就是船形汽车的代表。
船形汽车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性能上来看都优于甲壳虫型汽车,并且较好地解决了甲壳虫型汽车对横风不稳定的问题。
但是由于车的尾部过长,形成了阶梯状,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影响了车速的提高。
鱼型汽车
为了克服船型汽车的尾部过分向后伸出,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作用这一缺陷,人们又开发出像鱼的脊背的鱼型汽车。
195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别克牌轿车开创了鱼型汽车的时代。
它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车的长处。
但是它也并非完美无缺。
汽车后窗倾斜大,面积大,降低了车身的强度,车内温度高。
汽车高速行驶时易产生很大的升力,升力使汽车与地面附着力减小,使汽车行驶稳定性和操纵稳定性降低。
楔型汽车
经过大量的探求和实验后,设计师找到了一种新型车——楔形。
这种车型就是将车身整体向前方倾斜,车身后部就像刀切一样平直,这种车型能有效克服升力。
第一次按楔型设计的汽车是1963年的司蒂倍克·啊本提轿车。
楔型造型主要在赛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如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法拉利跑车,就是典型的楔型造型。
纵观历史,在时代的不断推陈出新下,汽车正一代一代的演变。
在现在这个最求个性化的时代里,个性化这一话题将会越来越多被提及,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种群的审美意识也会大不相同,随着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大众化商品的轿车无疑将出现各式各样的更新颖的车型迎合大众需求。
【摘要】:由于空气动力学是影响车身造型的最重要因素,根据节约能源、减小风阻系数和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等原理而推出的楔形造型,后来也一度十分盛行,亦即:长头短尾,车头前端低矮,线条前低后高,尾部保持丰满并向上翘起的造型风格。
【关键字】:空气动力学,楔形造型
近年来,因为棱角分明的外形很难大幅度地降低风阻系数,故汽车外部造型逐步突破棱角分明而趋向圆滑,尤其重视完美的局部造型以及加装各种导流板。
事实上,这种圆滑、飘逸型的造型风格已博得广大消费者的理解和喜爱,并成为今天的车身造型主流。
当然,某些高级轿车依然保持较稳重的造型风格,如维持传统式样的散热器面罩,但为了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其外部造型也逐渐趋向圆滑、明快。
比如,过去高级轿车的车身采用那种暗淡的色彩去衬托闪闪发亮的华美镀铬装饰条,而今天则采用鲜明淡雅的色彩去衬托棱线清晰、颜色灰暗、造型含蓄的塑料饰件。
随着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欧美、日本厂商已将其新车型的风阻系数降低到0.30以下,甚至降低到0.25左右,因此,不难预计,下一代的车身造型将会更加光顺、圆滑、动感。
今天的车身外部造型设计,在国外专业人员中被称作“流线形设计”。
按照造型师们的新理念,汽车外形的连续完整性不应再依靠挺拔的棱角去表现,而是要由各种曲面光滑的连接以及微妙的光学效果与视觉效果显示出来。
根据这种理念设计出来的车型,其显著的优点就是可获得0.20甚至更低的风阻系数。
众所周知:普通汽车在换档行驶时,发动机的功率和燃料大部分都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约占汽车总阻力65%),而具有”连续流动”曲面光滑的外部造型的轿车就可采用功率较小的发动机而达到较高的行驶速度,从而节约燃油消耗。
这种车身造型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弯曲的大弧面,其模型制作要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
【摘要】:力求精致、考究、装备齐全,内饰设计从强调“舒适”到重视驾乘的“愉快”、“享受”是近年来车身内部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车身内部设计,舒适,愉快
大量采用柔性的内饰设计,内饰装备和覆盖物的造型都比较圆滑,恰好与外形发展的趋势相呼应。
面料和座椅软垫一体化成型的座椅,整体模塑成型的仪表板和复合材料饰板给人以精致、明快的感觉,而内饰面料触感柔软则给人以和谐、舒坦的视觉效果。
总之,软化的内饰不仅是舒适的需要,而且也是安全的需要。
座椅可说是保证乘员舒适性的最重要的装备。
座椅的设计和布置首先要保证乘客的坐姿
符合人体工程学。
然而,一个座椅要满足各种体形的人,就得能够对座椅从各个方位进行调节。
愈是讲究的座椅,调节机构就愈复杂。
现代汽车座椅的调节方式有10种之多,例如,座垫的升降调节、靠背角度与腰部支撑的调节、头枕的角度与高度的调节、座椅左右侧支撑与靠背左右侧支撑的调节、整个座椅的前后移动与回转的调节等等。
为了使座椅适合各种身材的人,就要按照人体工程学和数理统计原理对座椅的调节方式和调节范围进行精确的计算并设计,同时保证车身内部空间的尺寸尽可能紧凑。
按照现代车身内部设计的趋势,讲求“愉快感”比“舒适感”更为强烈。
因为在车身内部所采用的音响设备、电视、无线电话以及小型冰箱等设备其实与乘客舒适性的几项常规评价指标毫不相干。
随着旅游的兴旺发达,“娱乐型”汽车的概念应运而生。
显然,消费者已不只满足于“舒适”地坐在汽车内,他们希望所购的汽车不但能容纳长度较大的滑雪板,而且还可作为“移动的野营帐篷”等等。
消费者的意愿给车身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设计想象,如日本新一代本田“市民”厢式车就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其总长只有4106mm,但其车厢内部空间却比较大,该车的座椅经过精心设计,在后排座椅折叠的情况下,足以容纳各种旅行用具及物品,此外座椅还可移动和摊平,拼成卧铺。
这款汽车不但性能优良,而且既实用又经济,加上价格较低,已成为日本新生代喜爱的畅销车。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开始进入先富裕的寻常百姓家庭。
年青一代都市白领逐渐成为车市的新生力量。
这一代城市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基础好,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同时比他们的上代更加自信、务实。
根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如表1)表明,传统的“黑色的、大型的、三厢的、配置齐全、价格高”的汽车将不再统一天下,而“时尚的、小型的、两厢的、基本配置、性价比高”等设计因素成为新的设计潮流。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购买人群对车型要求的变化,还包括社会环境对汽车造型的影响。
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尤其是油价不断的上涨,国际燃油紧张的状况下,消费者也在关注着汽车燃油经济型。
一般来说两厢车车身重量要比三厢车轻,所以两厢车的油耗也相对比三厢车的油耗较低。
随着我国车市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的空间越来越拥挤,人们在开车的同时又在对停车空间苦恼。
两厢车对于人们来说相对停靠会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论文《汽车造型发展史》武汉理工大学作者:张旭
论文《中式汽车造型的设计文化之研究》河海大学作者:严波
《汽车与配件》(2005年第27期)作者:汪卫东
《当代汽车车身设计浅析》科技信息刘君
《汽车史话-汽车发展史》电子工业出版社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