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2-09-13T14:09:40.20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9月供稿作者:戈庆荣[导读] 2011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化学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

戈庆荣湖北省仙桃中学
【摘要】:2011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化学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

如何适应新课改,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是这次活动的主体。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同课异构化学竞技教学
2011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化学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

通过对化学教学的实践,不同老师的课堂教学相互比较,吸收各自更好的部分,让我们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想法,通过相互总结,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同课竞技
对同一课题,我们组有五人参加竞技。

我们都是各自独立备课,但不谋而合的都在课堂上补充了课本上没有的导电实验。

只是在处理上各不相同,我是作为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有两位老师是对强弱电解质作更深入介绍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这一知识认识。

有两位老师在复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阐述“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时,进行演示。

课后,我们针对这一实验进行探讨,一致认为该实验安排在对强弱电解质作更深入介绍时,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这一结论。

让学生体验了真实的情景,使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接下来是对课本上[实验3-1]的处理,我是以学生分组探究活动实施教学。

其他四位教师都是以演示形式教学。

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课堂时间不易掌控,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而以演示形式,实验效果也不错。

演示形式也有不同,其中有一位老师,自己演示的同时,让各小组选一代表跟着操作,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效果很好。

这种处理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是:对强弱电解质概念中“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的理解。

在讲解这个知识时,有两位成熟老师用pH值计算来理解“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

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数字比较,能够接受。

我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3-1和3-2,分析出盐酸中没有氯化氢分子,醋酸溶液中还有没电离的醋酸分子,来理解“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的。

另外两位老师,直接由学生从课本上找到概念后,再强调“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

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各不相同,但从学生随堂演练中体现的教学效果都比较好。

二、同课异构后的反思
参加这次活动后,我反思了很久。

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仅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1、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为了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我挖空心思地想通过各种手段来设计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

总希望运用电脑、录像等,把能想到的统统用上,期待一节课可以包罗万象。

一次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实验探究的认识。

不是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就是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关键是“探究”二字,只要“探究”清楚了,不一定要学生操作。

如本课时中的演示实验3-1,只要教师充分主导,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由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出合理方案,再由教师演示操作,这也是实验探究。

所以说实验探究关键是“探究”。

3、对新教材的认识。

最先上新教材时,总以旧教材的模式授课。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就本节内容而言,整个教学过程,教材体现非常清楚。

首先通过情景设问“盐酸和醋酸是经常用到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去除水垢。

我们知道醋酸的腐蚀性比盐酸小,比较安全,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引导学生思考,盐酸和醋酸酸性不同,从而设计实验探究。

在给出图3-1和3-2帮助学生认清“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

再结合文字阐述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接着分析强弱电解质的类型。

这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案。

也就是说,新教材在结构体系安排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总是教资料,而应该重视课本。

三、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课内比教学”有了新的体会。

起初听到“课内比教学”,就头疼,认为这是折腾人的事。

尤其是学校安排我任务的时候,还要什么“同课异构”,让我心烦了好几天。

但参加这次活动后,我感到收获很多。

在某些知识的教法上,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总之,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教学设计的方案,验证了不同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也让各执教者通过集中研讨,透过一个个不同的教学细节分析本质,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

同时,也让教师从理解教材到创新使用教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成熟教师的指导作用,最关键是缩短了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

参考文献:
[1] 刘树森. 寓创新意识于化学教学之中[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Z2)
[2] 许应花.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3] 卢雷波. 浅谈创新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 学苑教育, 2009,(08)
[4] 李广宅.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03)
[5] 王敏勤.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6) .
[6] 肖若茂. “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5) . 作者简介:戈庆荣(1978- ),本科,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