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书题目关于应届大学生就业观的社会调查组长11交通1101056 曹凯成员11交通1104284 庄震11计算机1104308 周泽鹏调查地通过互联网以网上调查问卷形式调查指导老师李欣浙江警察学院社科部《概论》课程组2013.3.26社会调查方案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在校人数急剧增加,与此相对的是,社会岗位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这势必导致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加。
本课题主要以大学二年级为调查对象,展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就是了解祖国人才的未来预计发展的趋势。
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宏观调控时,给出正确有力的决策。
与此同时,了解当代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有助于我们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毕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调查内容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就业时是更加看重的因素是什么;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时的想法;求职道路中遇到挫折时自身心态问题的探究;理想的就业地区;对第一份工作的看法;对当今社会就业难问题的看法以及自身求职过程中的困扰因素;对解决这种“就业难”现状的一些办法;以及本身打算如何去就业的一些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四、调查程序和方法首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观。
第二步,针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提出相应的问题,制作调查问卷。
第三步,发动网上资源,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于人脉资源有限,所以调查对象主要面向大学在读二年级的学生。
第四步,统计问卷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初步的结论,并以文字形式展示出来。
五、组员分工曹凯:调研主题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研论文的审核。
庄震:调查问卷的发放,问卷数据的分析,背景资料的收集。
周泽鹏:问卷数据的处理,网络资源的整合,调研论文的撰写。
组长签名:指导老师签名:2011年月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调研成员:曹凯 1101056庄震 1104284周泽鹏 1104308摘要: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及就业问题研究。
关键词: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正文(字体选用宋体5号1.25倍)1、正文中的引文、数据应注明出处,正文要有页码,页码放中间。
一、标题一(一)标题二1.标题一、概述二、大学毕业后的初步选择(一)大学生对于大学毕业是否继续学习的选择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47.14%的毕业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35.71%毕业学生选择先择业后就业。
从中也可以看出更多人需要一个工作岗位,也有一部分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就业。
这要根据毕业生的个人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相挂钩,个人素质好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岗位,其他人则被动等待岗位。
(二)大学生对于毕业时期的去向3从调查的结果来看,44.29%的毕业学生选择毕业求职,18.57%的毕业学生选择求职考研两手准备,7.14%的毕业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另外还有毕业生准备考研、出国、创业以及其他等等。
有相关分析可得的每年的毕业生在不断增长,但是,我国尚未具有消化如此多的毕业生岗位,所以国家仍应把提供工作岗位放在首位,适当的加强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引导,避免盲目从众的心理,对自主创业予以一定的支持。
(三)大学生对于就业地区的意向7从调查的结果来看,61.43%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工作,21.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毕业城市,17.14%的毕业生选择去其他大城市。
国务院在2011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第二条指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从目前来看,发达城市的就业问题依然严重,而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的人员不多,国家应该予以西部更多的优惠政策,使西部就业人员增加,减少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对于求职渠道的选择11目前来看,就业渠道限于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就业网站、人才招聘市场及父母亲戚等的介绍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三、就业中的更加看重的因素(一)大学生对于就职单位的看法2从调查的结果来看,54.29%的毕业生更注重自身的个人发展空间,30%的毕业生注重薪酬的高低,12.86%的毕业生注重岗位。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生更多的是想学习东西和发展,把事业的发展视为以后个人的发展,以此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大学生对于专业与工作关联程度的看法4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自身的思考(一)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态度6(二)大学生求职不利时对自身的想法5从调查的结果看,55.71%的毕业生在求职不利的时候觉得是自身实践能力不够,31.43%的毕业生则认为是对行业的专业知识不够。
通过这样一次调查,那么大学生更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如何增进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在校园中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三)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的因素9五、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一)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8(二)大学生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看法10注释:○15号楷体○2○3⑤⑩二、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一) 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是融投政权力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
在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形势下, 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正在变成市场劣势。
在信息和决策问题上, 存在着知情者不能决策和决策者又不知情的矛盾; 在发展目标上主要是追求数量的增长, 以求得数量上的满足感, 需求内容比较简单; 在发展途径上主要是通过外延或发展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国家确定的重点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种集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培养目标于一体的教育模式与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交织在一起, 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供需矛盾突出, 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尤其是我国成功加入WTO 的开放形势的发展需要, 严重制约了市场化条件下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成为大学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深层次原因。
(二) 招生大提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有数据显示, 从1998 年到2003年的五年间, 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1460. 2 万人。
扩招增速不断,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并不让人乐观的就业率, 于是就形成了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为此教育部又实施研究生教育扩招的措施。
这样一来就业矛盾被推后上移。
当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失调时, 出现了一个扩招怪圈: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供过于求→研究生扩招→就业矛盾后移→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
其直接后果是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失衡, 很难在整体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相反加重一般就业压力, 并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三) 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国家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 但是当前就业政策的行政性抑制依然存在, 特别是地方性的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 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 , 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 出现了“肠梗塞”。
此外, 就业渠道不畅还明显地体现在需求抑制对中心企业的影响, 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四)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活力不足是就业难的又一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 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 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 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
而当前, 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择业普遍存在三高问题: 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学生们选择职业的活力不足, 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三、对策分析(一)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 要调整教育模式, 完善就业政策调整教育模式,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尤其是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否则,将会导致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结构与市场供应之间不对接的现象。
这就要求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而也要求进一步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的更大自主权, 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订招生计划, 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校和专业, 应减少其招生计划, 甚至停止招生。
高校应在低年级段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 而在高年级段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
此外, 还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应该在高校中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 多方面地提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
完善就业政策, 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但到目前为止, “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仍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模式, 只是因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落实需要一个过渡过程。
一方面, 要求国家逐步放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安排与控制; 另一方面, 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使得人才流动更为自由, 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创造必要的、有利的条件。
(二)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要建立强大有效的支持系统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异地求职时还存在信息不畅、成本太高等问题。
要切实解决这些矛盾, 诸多工作机制务必健全, 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 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窗口, 对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此外, 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这种工作的重点可以落实在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上, 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 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