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一、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谐音。

)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

)二、折绕:有话不直截地说,却故意说得崎岖折绕的。

(折绕是故意不正面说出,而从侧面曲折地反映客观事物。

)例:我在省里住了两个月,还不知道百货公司门朝哪里。

(原来的意思是很少出门。

);“行者见罗敷······。

”《陌上桑》三、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1、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

2、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

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句中的“停止思想”说指“死”。

)他还不是为你们。

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

)四、藏词:即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

1、藏头:隐藏的部分在前,是抛前藏词法,又叫藏头语。

2、藏尾:是省去后面的部分。

称省后藏词法,又叫歇后语。

例: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

(”友于“代兄弟。

温颜:指父母慈颜。

意谓:一则欣喜侍奉父母,再则喜能见到兄弟。

)”猪八戒的脊梁“。

(是”无能之辈“的意思。

)五、留白:表达者在特定情境下因不便完整表达其意,故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一半留一半。

例:“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祝福》鲁迅)(这句省去了“死”字。

)六、倒反:又称“反语”、“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例:“……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

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沈百万的话。

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谢谢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爷。

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

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

”(老宫说的都是反话。

“谢谢你”相当于“哼”,“好心”相当于“狠心”、“黑心”,“恩”、“德”、“恩德”相当于“仇”、“恨”、“仇恨”。

“报”也是反语,不是指报恩,而是指报仇。

)七、用典:也就是用事。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明典: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2、暗典: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3、翻典: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例: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八、推避:是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

例:“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梁实秋《中年》)(他在前文已将此意说清楚了。

)九、讽喻: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用比喻进行讽刺。

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叙而不议、叙而后议。

例:···有一位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这是胡适恭维齐如山先生没有到位,齐如山不高兴。

但因胡适是出于好意且又是有名望的大学者,声名在自己之上,,所以齐如山不高兴,也是不能直说的。

)十、譬喻(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2、暗喻(又称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词。

3、借喻:省略本体和喻词。

例: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特性喻君子。

)4、缩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

5、引喻(类比):有本体和喻体,但省略喻词。

大山近处不显高(喻体),仆人眼里无伟人(本体)。

十一、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比拟是以人的联想为基础,通过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不同属性转嫁的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方式。

)例: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

“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十二、摹状:又叫摹绘,仿拟或摹拟,是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和情状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分为摹形,摹声和摹色三种情况。

例:淳淳的(摹声)、那么蓝汪汪的(摹色)、眉间深深地印着“川”字纹(摹形)。

十三、示现:即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的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利用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不能闻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增加行文的画面感。

1、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2、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3、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例:···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孔夫子。

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着简陋的车子···。

十四、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岁月端溪砚,诗书冻顶茶。

十五、飞白: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方式。

白,指“白字”,“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

1、语义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在语义理解上出现的错误。

2、语法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说话时的语法错误。

3、文字飞白:故意直录写作人或虚构中的写作人的文字写法错误。

4、逻辑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所说的不合逻辑的话。

例:一声:“你浩(好)”消失在高大白杨的巷子里。

“···负偶顽抗,也就是背着木头人或是背着老婆,进行顽强的抵抗!”“糕糕,吃”他以为是到了吃点心的时候呢。

“父亲大人,儿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别人有命(伞),我无命(伞)。

”十六、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或叫对仗。

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形式上: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

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内容上:正对偶、反对偶、串对偶。

结构上:1、成分对偶。

例: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十七、排比: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十八、回环:是指即将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密相连。

其可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还可构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或称为回文。

)1、词的回环: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2、短语回环: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3、句子回环: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等的关系)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十九、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整齐形式的书面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模式。

1、抽换词面:我徘徊于山中,我徜徉在黄河岸畔。

2、交蹉语次:四碗菜,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以豆腐青菜为主。

3、伸缩文身:我看着危险,我着急。

(我看着着急。

)4、变化句式:这不是政治,而是学术。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交错使用。

)例: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二十、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二十一、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1、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3、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例: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