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说的话,还要再去观察他是否会像说的那样去做。
就是因为宰予,我才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宰予真是朽木不可雕,我责备他有什么用呢?‛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
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的哀悼和纪念。
为父母服孝的制度后来又扩展为给祖父母、叔父母、岳父母等长辈的服孝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典籍《礼记》、《仪礼》中有专门的记载。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一制度才逐渐废止。
但做儿女的对父母的怀念和追思还是不应该忘记的。
在我们一岁的时候,母亲为我们哺乳,我们回馈她的是什么?淘气地咬她一口;三岁的时候,母亲看烹饪资料后,也许忙了好几个小时,学着煮出很营养的食物给我们吃,当把热腾腾的食物端到我们面前时,可能被我们一不小心打翻在地;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想要一台电子琴,父母一个月薪水花掉了,而我们弹几次后就不弹了;初中的时候,跟父母和同学看电影,却不愿意和父母坐在一起;高中毕业的时候,父母煮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个电话也没打给父母,就在外边跟同学玩到半夜才回家;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竭尽全力,把上学所需的费用筹齐了,欢欢喜喜地带着我们到学校去报到,快到学校大门时,我们可能说,爸爸妈妈,你们在这里就行了,不要进去,怕同学见到了丢脸;结了婚以后,夫妻之间相处,可能出现一些矛盾,父母又要为我们担心了。
所以,父母几十年的关怀照顾,我们给了父母什么回报?汉代梁州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
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
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辩也不哭。
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
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
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俞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
今天母亲打我,一点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
‛韩母听后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这是孝子的挚诚,实在令人感动。
反思我们现在对父母的态度,我们当心生惭愧,因为父母为了儿女的成长耗尽了他们青春,日渐衰老。
我们作为儿女,当父母去世之后,虽然不一定像古人那样在父母的墓旁守孝三年,但是我们要在内心常常追思、感怀父母养育的恩德,一生一世都不能忘怀的。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易解】办理父母的丧事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就如同他们在世间一样,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论语》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故事1】孝感动天汉代有个叫董永的人,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
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由于家里穷,董永连葬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
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
相传,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九天仙女下凡,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
戏剧《天仙配》的故事就由此演变而来,后来人们便把仙人下凡的地方命名‚孝感‛(即今河北省孝感市)。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善待父母、孝顺双亲。
【故事2】舅舅对外婆的关怀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他的外婆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伤,在外婆的骨灰送往道场的路上,司机便加快了车的速度,这时他的舅舅马上提醒司机说:‚你不要开得这么快,我的母亲不习惯坐快车,坐快车她会不舒服的。
‛舅舅的话给这位同学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他非常感动,感觉到舅舅对外婆的关心仍然像外婆还活在世上一样。
他回到学校跟老师讲:‚老师,我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了?‛所以,当父母离开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绝对不能有丝毫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前诚敬地扫墓呢?就是要追思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感恩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康泰。
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故事2】负荆请罪[兄道友弟道恭][势服人心不然]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
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故事1】一个让人羡慕的村庄有一次蔡老师在厦门讲中国传统文化,讲完课后,安排听课的老师到前面谈体会,其中一个中学老师到前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到这来上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
‛因为他亲身体验到孝的力量。
他住的村庄里有几十户人家,共有109个后代,其中有108个大学毕业,只有一个因为某些原因,读了2年退学了。
所以这个村庄的后代完全有大学以上的水准。
每年大年初一,所有这一辈的孩子都不出去玩,都陪伴着父母一起,使父母享受天伦。
也跟所有的邻居、长辈拜年,又做到了敬老尊贤,也做到了孝、悌。
他们拜完邻居长辈后,就聚集在当地的学校里面,一起讨论这一年来大家的学业和事业情况,互相砌磋,所以这个孝、悌的风气成就了这样殊圣的果报。
《大学》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就是说,世上的万物都有本末,事情都有终始,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近于道了。
家风兴盛,要上行下效,绝对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教育子女,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要引导孩子懂得堂兄弟、表兄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不要让孩子生分别心。
俗话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根都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枝叶花果,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每一个人都要互相帮助,互相尊敬,这样我们的老祖宗才会欢喜。
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终生致力于慈善事业。
当记者问她,你在帮助这么多人,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时,许哲女士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哪是在帮助‘别人’!‛我们要学习许哲女士的胸怀。
当大陆学生知道蔡老师免费讲课的时候,他们拿着麦克风说:‚现在还有免费讲课的,太少见了。
‛他们都有些哽咽。
所以当我们把圣贤的典范讲给他们听时,他们的善良就可以被唤醒,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其实我们都是同一个父母,因为天为父,地为母,所有万物生灵都是因为有大地母亲的滋养,才能够生长;都是因为有雨露阳光的哺育才能开出鲜艳夺目花朵并结下丰硕的果实。
所以我们对一切人,都要平等尊重和爱护,这才真正尽了孝、悌。
现在一个小家庭里面两三个人之间都会时常发生冲突,而古代的大家族几百人住在一起,传十几代还相安无事,这其中的道理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故事2】还有一个老师,她先生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最近情况不好。
她的先生准备把两年的积蓄都汇给自己的妹妹。
这时这位老师对丈夫说:‚我很佩服你这么做,因为你懂得兄友弟恭,你这么做父母非常欢喜,这笔钱我替你汇。
‛这样既成全了丈夫的孝悌之心,也成就了妻子爱丈夫之心,这样家和万事兴,和乐融融。
这么做随顺性德,一定会有很大的福份,后福无穷,能舍就能得。
以上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姐姐爱弟弟,另一个是哥哥爱妹妹,妻子爱丈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孝顺父母‛,也是爱父母。
什么是爱?爱的标准有四个: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
成全对方的善,成全对方的好,爱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爱,不仅仅是爱自家父母、兄弟姐妹,应该是任何人的父母、兄弟姐妹都要爱,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博爱,有了这种爱,才会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