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1-1-31 课改的主体是学生,课改的成败系于教师。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此,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师“五·五成才计划”为途径,以师德修养、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为核心,努力发展教师的专业个性,构建三级管理培训体系,探索参与互动式、发展性的特色校本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教师发展目标,整体构建培训蓝图 我们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鼓励每一名教师“做一名教育家”,努力成为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科研强、有责任、有爱心、有魅力、有贡献的新型教师。

这种高品位的教师发展目标,成为我们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基点。

为此,我们对校本培训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

我们借助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考核工作。

我们以“三重”——重师德、重师能、重师范——为培训导向,致力于“三真”——真问题、真实践、真反思——的研究。

每一项培训都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展开。

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培训、专业培训、基本功达标、技能应用培训等;培训形式有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交流展示、教师经验分享等;培训方式灵活,有集中培训、分组培训等。

二、建立有效运作机制,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1.建立规范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 我们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专人负责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三级管理制度——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教研组长组内管理制度和教师个人自主管理制度。

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升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跟进的能力。

2.在培训中注重过程性管理 计划有依据:每学年初,我们都依据海淀区教委的工作重点,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确定发展计划,并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学习有策略:2008年初,学校把对工作计划的学习宣讲由传达模式转变为参与互动模式。

各部门根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设定问题情境,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提出实施策略。

我们还将学期工作计划公布在学校门口的宣传栏和校园网站上,向学生家长公开。

落实有要求:我们很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校本培训每一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并加强阶段性评价,确保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结果有反馈: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校长和各部门业务负责人对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诊断、分析与反思,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并部署下一阶段培训的重点工作。

3.保障充足的培训经费 在分配制度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参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培训的奖励方案,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

学校还用每学期的“校长奖励基金”,对在培训中表现突出或个人专业成长有显著表现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自主购买图书,提升文化素养。

三、研究师生需求和发展目标,以多种方式开展校本培训 1.明确校本培训的价值追求,以学定训 进行校本培训设计之前,我们就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价值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为了让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还学生”,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

(1)让教师理解关注学生的意义 通过培训,教师懂得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教育者的天职。

他们鼓励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确立学习进步的标准,制定“学习小计划、小目标”,学会“规划学习”。

(2)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开展“师生问题超市”双主体活动,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备课前分析学生情况、课上研究学生的主体活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鼓励教师建立“教学问题记录单”。

2.夯实教师发展根基,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1)提高学习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学校以“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为办学理念,提出教师“悦读计划”,鼓励教师爱读书、乐读书、善思考。

国学课程的开发,不仅让经典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使广大教师在阅读中积淀了文化底蕴,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提出教师发展路径,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学校提出了教师“五·五成才计划”,明确了教师的专业责任。

五个途径:教师要在五年内接受一次专家跟踪式指导,至少进行一次外出学习交流,录制一个“魅力教师”宣传光盘,举办一次教学思想论坛,出版一期教育科研专刊。

五项任务:教师每学期出一份学生试题,写一份教学反思,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优质研讨课,参与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3.整合培训资源,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整合培训资源,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专家导师团”,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教学名师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本校的“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学科带头人专题讲座”活动,通过“教学互访——教研组活动”、“圆桌会议一一参与式培训”、“学科联动——跨学科交流”等形式,搭建研修培训平台。

在活动中,我们做好“三结合”,即培训与研修相结合、培训与课题相结合、培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

(2)发挥本校骨于教师作用,建立立体的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对骨干教师队伍不仅是依靠使用,更重要的是信任、培养和提高:一是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梯队建设,构建师徒网络,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生长点,实现“人人为师、人人为徒”的纵向培养方式;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促进市、区、学区骨干教师成长,通过引路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活动,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带动全体教师成长。

4.抓住教师需求,确定校本培训的重点关注范畴 (1)提升教师德育水平,破解德育难题 学校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和辅导员例会;坚持德育培训专题化,做到期期有主题,有针对性,有反馈,有效果。

我们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徐刚、王宝祥、吴凯等做专题讲座或教学报告;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会沟通》专家讲座,听取学区内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参加“如何设计班会”主题培训、班级文化布置研讨、班主任基本功考核验收、观摩主题队会等一系列主题突出和内容丰富的培训。

(2)聚焦主阵地,引导教师创建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修平台,培训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建具有特色的课堂:一是自主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和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二是合作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相互启迪,分享学习的快乐;三是探究的课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四是情感的课堂,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充满情趣和魅力;五是平等的课堂,课堂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六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努力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融入生活的大课堂。

(3)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学科整合研究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开始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

我们相继组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数字化系统的使用,展台与液晶投影器的使用,校园网的使用,防电脑病毒、杀毒、多媒体系统的使用,Flash、演示文稿等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博客的建立与使用,智能出题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互动教室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编辑了《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教师读本)》,使教师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自2003年开展“个性化教学策略”校本培训以来,每一位教师都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分层教学策略,相继开发出阅读、健康与运动、艺术、科技等4个系列的校本课程。

学校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挖掘其内在的教学潜力,教师们相继编写了《心理健康读本》、《心理咨询百例》、《小学曲棍球》、《小学生缝纫技术》、《单片机》、《艺术》、《国学读本》等校本课程读本。

其中,《心理咨询百例》获得海淀区科研成果创新奖。

(5)在教育科研培训中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探索课改新思路,先后承担国家级、北京市和海淀区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聘请专家担任教科研顾问,利用每年的“教科研年会”总结、交流、固化教科研成果,增强课题意识,规范科研管理。

“教科研年会”使校本教研开展得深入而富有实效,已基本形成了“确立专题——教案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评价反馈——积累案例”的链接式校本研究模式,从独立的每一板块研究链接成学校的研究主体框架。

5.“三个举措”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我们通过“三个举措”激发了教师成长的热情。

举措一:落实三次诊断。

校长带领干部坚持“周诊断”,深入教研组进行“月诊断”,利用“教科研年会”进行“年诊断”。

大家根据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课程中反映的普遍问题、重点的教学内容等,进行有主题的讨论、答辩、研讨…… 举措二:提出五种研究方式。

在培训实践中,“常态式”、“案例式”、“反思式”、“专题式”、“课题式”等五种有效的研究模式一一诞生。

教师们立足“小目标”,切入现实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大研究”,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合作、关爱、分享的培训氛围。

举措三:搭建五个发展平台。

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分配适合的教育教学任务、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供课堂教学的日常指导、支持教师同伴互助、支持教师在专业团体中成长,让所有教师感到“人人都在支持我”。

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策略为支撑,鼓励每一位教师确立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册》。

学校还为教师建立《自主发展档案卡》,从学期目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记录个人的专业成长。

学校将校本培训成效与管理水平相联系,教师发展性培训成效与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业绩相联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提出“评价看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思路。

针对参与式培训鼓励教师合作分享的特点,我们提出要考核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值。

总之,要让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校本培训是一个良好的载体。

它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教师的学习能力。

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

作者:北京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赵建捷来源:《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