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黄德宽①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 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今天汉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机?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③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
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
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
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 ,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
④如果找不到办法,文字系统就不完善,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
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
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
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
形声字一出现,汉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
到了战国时代,新造的字有99%用的是形声造字法。
这样一来,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庄大道,任何新字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⑤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
随着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⑥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定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到晋唐,楷书才最终确定。
⑦18 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
1902 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向西方学习使用拼音文字。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说汉字“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20 世纪之新时代”。
⑧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
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学的汉字。
同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
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区、国统区都进行了推广,印了很多材料和读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方案。
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
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
3000多年来,汉字就这样突破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
⑨有人说,21 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字还有什么用?我相信,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一定会有自己的发展之道,一定会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向前走。
(选自2019年第6 期《今日文摘》,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连续使用多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2.第②段中的“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括】 3. 文章第③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分)4. 本文以“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拓展设问】下面是关于“见”字的演变,请结合本文内容和平时的积 (3分)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 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 (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 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 25C 的热能。
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 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 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 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 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 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 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 2亿千瓦。
③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 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
由于浅层地 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 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 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 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
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 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
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 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 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
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 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
无论是冬季 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
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 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 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 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 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 浅层地(3分)【信息提取概某班级开展“汉字探究活动” 累,在方框中填入其对应的字体。
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据《百科知识》等相关资料编写)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
(3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文章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说明顺序】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3分)【链接材料】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石油、淡水、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想想如果我们人类即将面临灭亡的难题,恐怕我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为人类的未来行动起来。
电动汽车的电池难题郑岳久①近期,德国汽车品牌保时捷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功率高达450千瓦的超级充电桩,充电3分钟可续航100公里,15分钟即可充电80%特斯拉也发布了新一代超级充电桩,充电时间可缩短一半。
这种超级充电桩技术能否帮助电动汽车克服短板呢?②的确,超充技术将有助于电动汽车的长途出行,但尚不能彻底解决续航短、充电不便的问题。
③与体积小巧的慢速充电桩相比,超级充电桩对供电线路要求高、占地面积大,无法安装在普通车位上。
考虑到建设与运营成本,超级充电桩多见于城市郊区、高速路沿途。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消费者用车场景90沖上为市内短途出行,长途出行不到10%因此,为住宅区、办公区与商业区的车位普及慢速充电桩,比建设超级充电桩更加务实。
④此外,超充技术的实现,不仅需要建设强大的充电桩,也对锂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高达数百千瓦的充电功率下,电池可能出现寿命衰减问题,甚至安全风险。
因此,为了与当前锂电池性能匹配,实际应用的充电桩功率要比预期低很多。
目前,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是“夜间慢充为主,日间快充为辅” 。
超级快充的普及尚需时日。
⑤如果说基础设施决定了补充续航里程的便利性,那么锂电池本身则直接影响续航里程的长短。
对传统燃油车来说,想要实现续航里程增加一倍,只需将油箱相应扩大一倍,基本不会增加整车成本。
这一招对电动汽车不管用。
一方面,电池价格不菲,增加电池会显著增加购车成本;另一方面,电池的能量密度很低,增加电池容量会显著增加车重,从而降低续航里程。
⑥随着技术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锂电池成本会逐步降低,而能量密度就成了主要难题。
目前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两种。
前者能量密度较低,主攻低成本与高安全性,应用在空间较为宽松的大客车上;后者能量密度较高,主攻高能量密度,应用在布局紧凑的轿车与SUV上。
所谓三元锂,一般是指电池的正极由镍钻锰三种元素组成,调节三种元素的比例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
研究发现,能量密度越高的元素配比,稳定性、安全性一般也越差,这使得三元锂电池的技术前路困难重重。
⑦新能源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多年来,风能、太阳能等产业发展历经起伏。
其中的技术瓶颈、产业化掣肘等问题,仍有赖于人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类似挑战。
目前,世界各国的研发机构一方面尽可能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极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下一代锂电池,例如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
其中,固态锂电池被寄予厚望。
不过,下一代锂电池的量产乐观估计仍需5—10 年。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行业开始重视氢燃料电池技术。
虽然这一技术的完善可能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可以避开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限制,为解决电动汽车的电池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8 日)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3 分)由第③〜⑥段可知,超充技术不能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续航短、充电不便问题的原因有2.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
(4 分)的确,超充技术将有助于电动汽车的长途出行,但尚不能彻底解决续航短、充电不便的问题。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4.请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发展趋势。
(3 分)【拓展探究(材料探究)】【链接材料一】比亚迪利用储能技术,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当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结束后,电池中的锂、钻、镍等金属均可再次化学回收再利用。
中国铁塔公司也与16家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回收车用电池来替代铅酸电池,对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进行回收利用【链接材料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显示,乘用车续航里程普遍达到400km,这意味着,在技术快速提升下,续航里程将不再是用户购买新能源车的阻碍因素,而智能化、网联化、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