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表位的目的基因,将其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 系统,从而获得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 研制 成疫苗。安全,高效,经济,可批量生产。
(4)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又称基因 疫苗或DNA疫苗。将能编码引起保护性免 疫应答的病原体免疫基因片段和质粒重 组,重组体直接注入宿主机体,使体内持 续表达该抗原,进而诱导出保护性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的新型疫苗。
(2)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种类: 奎诺酮类(quinolone):环丙沙星 磺胺类(sulfonamide):磺胺甲基异噁唑 硝酸呋喃类(nitrofurantion):呋喃唑酮 硝酸咪唑类(nitromidazole):甲硝唑
2.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1) 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 (2)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如多年菌素; (3)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4) 影响核酸的代谢:
•重组载体疫苗 将编码蛋白抗原的基因转
入减毒的病毒或细菌而制成的疫苗。
(3)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用化学方法 裂解和提取制成的细菌保护性抗原成分。
• 合成疫苗 利用化学试剂分解病原体,经提
取纯化得到的有效免疫原或化学合成的短肽 链。
• 基因工程疫苗 获得带有病原体保护性抗原
(二) 辐射杀菌法
1. 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UV):波长 240-300nm, 260-266nm 最强。
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转录,但穿透力 弱。
2.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高速电子、 X射线、γ射线,
产生游离基,破坏细胞膜,干扰DNA合 成。
龙胆紫 3%-5% 浅表创伤消毒
(三)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化学性质、作用浓度与时间
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及浓度不同,对微生物的作 用大小不同。
2.微生物种类、性质和数量
不同微生物对不同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 真菌>细菌>有胞膜病毒>无胞膜病毒>分支杆菌>芽 胞
3.环境温度与酸碱度: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有一定的pH值范围。
蛋白、细胞因子等。
1.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 物质(菌苗、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产 生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的特异性 预防。
2.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2. 类毒素(toxoid) 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 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仍保持其免疫原 性,即成类毒素。如破伤风,白喉类毒素 等。
(三) 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1. 抗毒素 用类毒素多次给马注射,待马产生 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纯化制成。
2. 抗菌血清 仅用于多重耐药菌株所致疾病的 治疗。
(三) 超声波杀菌法: >20千周/s,粉碎细胞
(四) 滤过除菌: 物理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的细菌。细
菌:0.22mm (五)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保存微生物数年或数 十年。
滤菌过程
低温与干燥
冷冻真空干燥法: 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
用途:保存菌种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 消毒剂的分类:
菌等微生物产生。80%来源于放线菌。 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来源。链霉素,
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素。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常用抗生素的种类: (1). β-内酰胺类(β-lactams) 青霉素及头孢霉素; (2). 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螺旋霉素; (3). 氨基糖苷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4). 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 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6).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喹诺酮及磺胺类; (7). 其他抗生素:多肽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吡秦酰 胺等),
(二)常用消毒剂化学性质与用途
类别
作用机制 在低温状态下常真用空种抽类去水分
酚类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石炭酸
醇类
蛋白变性
乙醇
氧化剂
氧化、蛋白沉淀
高锰酸甲
重金属盐 氧化、蛋白酶变性
红汞、硫柳汞
氧化剂
氧化、蛋白沉淀
过氧乙酸、碘酒
表面活性剂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新洁而灭
染料
干扰氧化、抑制繁殖 龙胆紫
各种消毒剂的应用
种类
使用浓度 用途
石炭酸 3%-5% 地面、器具表面、皮肤消毒
乙醇
3%-5% 皮肤、体温计消毒
高锰酸甲 3%-5% 皮肤、尿道、蔬菜、水果消毒
红汞
3%-5% 皮肤、粘膜、小创伤消毒
硫柳汞 3%-5% 皮肤消毒、手术部位消毒
过氧乙酸 3%-5% 塑料、玻璃器材消毒
碘酒
3%-5% 皮肤消毒
新洁而灭 3%-5% 手术洗手、浸泡手术器械
5.有机物:可影响消毒剂的效果。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
种类 浓度
作用时间
有机物
环境 温度
细菌
菌龄
种类
酸硷度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有效
低毒
低破坏
方便
价廉
易贮藏
第二节 抗感染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一) 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 自然主动免疫:患病、隐性感染。 固有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菌苗、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毒性小。 (2) INF诱生剂:
①poly I;②甘草甜素;③芸芝多糖。 4. 治疗性疫苗: 5. 抗病毒基因治疗: 6. 中草药防治病毒感染:
黄芪、板蓝根、大青叶。
(1)反义寡核脱氧核酸(asON):
根据病毒基因组的已知序列,设计能与病毒基因 的某段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称为反意寡核苷酸。
(4) 红外线:0.7-1000mm波长的电磁波, 杀菌所需温度和时间与干烤相 似。(热效应)。
(5) 微波(microwave):多用于非金属器 械、食具、药杯等消毒。
2.湿热灭菌法(moist heat):
(1) 巴氏消毒法:62℃ 30min 或 71.7℃ 1530s。主要用于杀死酒类、牛奶及乳制品中的 病原微生物,不破坏它们的质量。
(二) 病毒感染的治疗 1. 抗病毒化学制剂 (1) 核苷类药物:抑制病毒基因复制及转录 (2)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3) 蛋白酶抑制剂: (4) 其他抗病毒药物: 2. 新抗生素类 (1) 真菌产物 (2) 放线菌产物 (3) 新霉素B
3.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生剂 (1) 干扰素(INF):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预防:1. 消毒灭菌,防止感染; 2. 免疫接种:
• 主动免疫:接种菌苗、类毒素等。 • 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细胞因子等。 治疗:抗生素、干扰素、治疗性疫苗等。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一、常用术语及概念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
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品称消毒剂 评估标准: 1. 杀灭率(killing rate): 2. 杀灭指数(killing index): 3. D值(decimal reduction value): 4. 存活率(survival ratio):
指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 或其他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 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二) 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1. 疫苗(vaccine)
(1) 死疫苗(killed vaccine):收获经培养增 殖的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用理化方法灭 活而制成。如百日咳菌苗。
(2) 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从 自然界发掘或通过人工培育筛选的减毒 或无毒力的活病原菌。如卡介苗。
3. 免疫球蛋白(胎盘、血清球蛋白)一般用于预 防。
4. 细胞免疫制剂 现试用的有转移因子(TF),免 疫核糖核酸(iRNA),胸腺素(thymosin),干扰素 ( IFN), 白 细 胞 介 素 -2(IL-2), 细 胞 毒 性 T 细 胞 (CTL)和LAK细胞等。
二、微生物感染的治疗 (一) 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 1. 抗菌药物的种类 (1). 抗生素(antibiotics):由真菌、放线菌或细
1. 按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分三级:
(1) 高效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种类的微生 物;
(2)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微 生物
(3) 低效消毒剂: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和亲 脂性病毒
2. 按杀菌机制分为三类: (1) 致蛋白变性或凝固的消毒剂:
酚类、醇类、醛类、酸碱类、氧化 剂等; (2) 干扰酶系统和代谢的消毒剂: 氧化剂、重金属盐类等; (3) 损伤细菌细胞膜或病毒胞膜的消毒 剂: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RNA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 括芽胞在内)
无菌:不含活菌,多为灭菌的结果。
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 方法。用以抑菌的药品称抑菌剂 ,
常为抗生素。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 方法。用以防腐的药品称防腐剂
卫生处理:将被污染的无机物体表面的 微生物减少至安全水平。
(2) 煮沸法:100℃ 5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 主要用于消毒食具、污染的器械、刀、剪等。
(3) 流通蒸汽消毒法: 常压,100℃ 15-30min; (4)间歇蒸汽灭菌法:100℃ 15-30min;再
37℃过夜,重复三次。 (5) 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