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环境依据其形成的要素不同进行划分,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则规定√不予追究。
3.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划分的。
×4√.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5.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即指违法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6.行政处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时,作为处罚轻重和免予处罚的各种情况。
×7.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两类行政处罚形式,即对破坏环境者与对污染环境者的行政处罚。
√8.连带责任是指受害者不必提出包括致害者由过错等证据,只须提出致害者已有污染危害环境行为等表面证据,和自己受损失是由于致害者排污行为所致的事实,赔偿要求即告成立。
×9.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10 .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11 ×.限期治理的内容包括限期治理目标和限期治理对象。
12 √13.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以及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治理措施。
14.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即可,不需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5.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5年。
×√16.土地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形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17.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创建、恢复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污染源多、分布广泛、危害后果严重、扩散范围大和可与环境隔离等特点。
18 √19.行政处罚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于承担行政责任者给予惩罚的单方行动,不依相对人的意志为转移。
.公开原则是指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根据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决定给予行政处20 ×罚轻重的程度。
×2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监督监测两类。
.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划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22××23.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按照形成环境的要素不同进行划分的。
24.电磁性噪声、固定噪声源、流动噪声源等的划分是按照环境的噪声源划分的。
×25×.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的安全化和高效化管理。
26.英国是最早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27.公害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责令停业和赔偿损失。
×28.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是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
×√29.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是环境保护法中的两类行政制裁。
30.警告是最轻的行政处罚形式,只能单独适用。
√31.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依据环境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32.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和赔偿损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行政处分的形式。
×33.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82-1987年。
×34.连带责任是指受害者不必提出包括致害者由过错等证据,只须提出致害者已有污染危害环境行为等表面证据,和自己受损失是由于致害者排污行为所致的事实,赔偿要求即告成立×35.过失责任是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公民、法人,只要对国家、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客观上造成了损失,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
×36.草坪和草坡是《草原法》所称的草原包括的内容。
×37.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的两个内容。
√38.环境保护法在空间的适用范围,是指环境保护法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
√39.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变化或者改变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时,需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履行变更登记手续。
√40.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的管理体制。
√41.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主要是由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样品标准等构成。
√42.环境问题按其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分类,划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3.国际环境保护法的主体是国家、国际组织和单位。
×44.《土地管理法》所称土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土地,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但不包括未利用地。
×45×.国内首次生产和首次进口的农药,按照田间试验、临时登记、正式登记和事后试验四个阶段进行。
46.国际环境法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47.我国公害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没收财产、赔偿损失、排除危害等。
×48.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是指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问题。
√49.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管理。
√50.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形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是土地调查包括的主要内容。
√51.环境监测按其功能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监督监测两类。
×52.记过是最轻的行政处罚形式,只能单独适用。
×53.环境保护法产生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5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由英国提出55.对企业职工的行政处分形式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和留用察看。
√56.行政处罚案件管辖可分为地域管辖、指定管辖、级别管辖、交办管辖、移送管辖等种类。
√×57.限期治理的内容和期限两个方面是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包括。
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一种行行政制裁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破坏或者污染环境,.58 ×政惩罚措施。
×59.环境问题按其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答案多项选择题.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1 )。
村级网E县级网省级网 B C市级网ABCD A国家网)的特征2.农业环境具有(ABC E永久利用性不变性B地域性C变动性 D A整体性)。
3.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原则主要包括(B按流域或者区域统一规划A污染防治与保护相结合D 污染防治与企业改造相结合C污染防治与企业布局相结合ABCDE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4.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管理是指固体废物的(BCD高效化安全化B减量化C资源化D无害化EA 。
5.国际环境保护法的主体是()AB 国际组织C个人D 单位E公民BA国家6 ).我国公害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BCE责令恢复排除危害D责令停产A没收财产B赔偿损失 C )阶段7.行政处分的程序包括立案(BCDE AE备案CA调查B申辩报批D决定)等。
8.环境噪声按其产生的机理可分为(气体动力噪声C电磁性噪声A机械噪声BABC 社会生活噪声E 工业噪声D)类型。
9.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AABCDE E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D.自然保护区分为(10 。
)AB 地方级国家级A B 县级市级CD村级E 211.行为者的过错分为()。
A故意B过失C直接D间接E疏忽AB12.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A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B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C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制度D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重点防治制度ABCD1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可分为()。
A地质遗迹类B古生物遗迹类C古动物遗迹类D古植物遗迹类E文化遗迹类AB14.预防水土流失的措施分为()措施。
A防范性B禁止性C控制性D预防性E可用性ABC15.草原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自然资源,具有()特征。
A整体性B分布的区域性C潜力的更新性D数量的有限性E种类繁ABCD16.大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
A速度快B范围大C持续时间长D可隔离E可流动ABC17.土地资源具有()特点。
A面积的有限性B位置的固定性C功能的不可替代性D生产能力的永久性E利用的可再生性ABCD18.风景名胜区按照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分为()。
BCD E 镇C 省级D国家级A村级B市级19.为了对自然保护区实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可以将其按照功能分区,分为()。
ABC E游览区C实验区D 参观区A核心区B缓冲区)。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特点有(20 C损害方式多样A污染源多B分布广泛ABCDE E危害持久性强且难以消除D危害后果严重)蔓延性等特点。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一般都具有(21AB .预见性D.可控性 E A.危害性极大B.突发性C.可测性)和两个方面。
22.限期治理制度主要包括限期治理的(CD.期限E.功能D B.内容C.目标A.对象)两种。
23.环境监测报告分为(CD E.图表型.数字型C.数据型D.文字型A.表格型 B .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
24ABC E.村级网D.县级网A.国家网B.省级网C.市级网),是为了对其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25.按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不同划分为(ABC ED.参观区.游览区A.核心区B.缓冲区C.实验区)特点。
26.排污收费具有(C.强制性B.纳入国家财政预算A.设立专项基金ABC.不固定性 E D.随意性)的管理和使用。
27.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征收渠道E C.征收对象A.征收标准 B .征收范围D.征收方式。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28 )A.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B C.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行为者有过错ABCD .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不存在因果关系E329.行政处罚案件管辖可分为()。
A.地域管辖B.指定管辖C.级别管辖D.交办管辖E.移送管辖ABCDE30.()是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的主要原则。
A.全面管理与重点控制原则B.全过程管制原则C.风险控制原则D.污染防治与安全管理相结合E.污染防治与质量管理相结合ABCDE。
)3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为和(C.监视性监测B.特定目的监测A.研究性监测ABC .征收目标ED.环境质量监测)等是环境噪声按其产生的机理划分的。
32.(C.电磁性噪声B.气体动力噪声A.机械噪声ABCE.社会生活噪声D.工业噪声)等特点。
33.环境影响评价具有(ABC E.稳定性.预测性D.多变性BA.客观性.综合性 C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