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门部胆管癌.ppt

肝门部胆管癌.ppt

– 应用最早、最广泛 – 只是定位,不是分期 – 未考虑肝叶萎缩与血管侵犯等因素 – 未考虑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 术前的影像学分型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有差距 – 与切除率,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 早年的分型目的并未从手术切除的角度考虑
几种分型分期的优缺点比较(2)
• AJCC分期
– 考虑了肿瘤、淋巴结侵犯和远处转移
1、作”整块切除”,常规门静脉切除和重建; 2、根据门静脉受累情况选择性行门静脉切除和 重建; 3、门静脉切除不能提高生存率和R0切除率,不 主张行门静脉切除。
肝外型胆管癌应注意(横向)残癌
• Bismuth I,II型术后局部癌 复发率高达76%且无一生 存达5年者 • 骨骼化切除的根治切除率 明显低于联合肝切除术 • 肝移植+部分胰十二指肠 切除术(93%) • 术前术中联合放化疗有效
尽管有了详细的影像学检查,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仍 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以根治手术为目的手术无法达到根 治的目的;腹腔镜探查能够发现隐匿转移灶又减少了手术 创伤,Weber等应用腹腔镜探查结合MSKCC分期,发现 36%的T2/T3 期存在隐匿病灶,提示对T2/T3 期患者选择 性的应用腹腔镜探查具有一定价值。
Bismuth分型与手术预后关系
• 曾经认为BismuthIII型与IV型预后较差。 • 现在发现BismuthIII型或IV型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 于I型与II型,其预后也较好。 • 根治切除率 5年生存率 • I型 33% 0% • II型 50% 0% • IIIa型 63% 48% • IIIb型 59% 40% • IV型 72% 34%
手术切除成果与争议
手术仍然是目前治愈肝门胆管癌的唯一希望
手术
“手术禁区”;
术前胆道引流; 肝切除范围; 联合血管切除; 淋巴清扫范围; 肝移植
R0切除率增加;
并发症和死亡 率下降; 长期生存率增加
治疗
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
一般状况
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 肝功能 胆道感染状况 肿瘤的评估 肿瘤大小 血管侵犯 肝叶萎缩 远处转移
Kinoshita H, Sakai K, Hirohashi K, et al. 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 Surg. 1986;10:803– 808.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胆汁atskin瘤切除 – 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 – 肝叶尾状叶切除 – 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切除等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 联合胰十二指肠及周围脏器切除等
扩大根治术价值与风险
• 日本学者及部分学者主张行扩大根治术
• 价值:
– 可提高根治切除率 – 有望提高远期生存率 有报道5年生存率可达50%左右
门静脉栓塞术(PVE)
该研究认为对患者施行PVE可以增加术后残肝体积 和功能 术前PVE标准:
对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残肝小于全肝体积的20%时
考虑术前进行PVE;而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当预期 的FLR小于全肝体积的40%时,也应当推荐行术前PVE。 黄志强教授认为,当肝切除量大于肝实质总量的 60%时,需行术前一侧门静脉栓塞术。
肝门部胆 管癌
影像学检查:MRCP、ERCP、B 超、CT、PET-CT等
肿瘤标志物:胆管癌相关抗原 (CCRA) 、CEA等 病理检查:胆汁脱落细胞、刷取 细胞检查 、或组织检查等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分期
Bismuth-Corlette 分型
Bismuth-Corlette 分型反映了癌肿在胆管 系统的解剖定位,对选择术式有一定帮助,但 没有考虑到癌肿对周围结构浸润情况,在术前 判断肿瘤可切除性方面作用也有限。
诊断
临床表现
阻塞性黄疸
无疼痛和发热 血清胆红素波动性改变 胆囊空虚 影像学诊断 B-us CT MRCP ERCP PTC
临床特征
肝门部胆管癌病理生物学特点所带来的挑战:
高度侵袭性
难以获得根治性 切除
特殊的解剖部位
诊断
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的无痛 性黄疸等
手术相对禁忌证
患者因素 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肝硬化或门脉高压 局部因素 肿瘤累及两侧二级肝管 肿瘤包绕或侵犯门静脉主干(?) 肝一叶萎缩,伴对侧门静脉干受侵犯(?) 肝一叶萎缩,伴对侧二级肝管受侵犯 远处转移 经组织学证实的N2淋巴结转移(?) 肝、肺或腹膜转移
– 是在多年的手术经验累积基础上提出的
– 考虑肝叶萎缩和血管侵犯对切除的影响,对临床有很大指导意义 – 与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相关密切
– 与生存率相关较密切
– 过分强调了门静脉受侵犯的作用,对扩大根治帮助不大 – 未考虑淋巴结侵犯和远处转移 – 对双侧二级胆管受累及的处理态度消极
术前处理
腹腔镜参与分期
复习文献
• 胆管癌占人类癌症2% • 美国报告:7500例/年 • 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半数以上 (56%~67%) • 术前1/3患者评估不可切除 • 2/3术前评估可切除,但术中仅有一半可达 根治性切除,20%病理报告为阳性切缘 • 根治切除的5年生存率9%~33%,其手术死 亡率为3%~18%
无淋巴结转移
47%
五年生存率30% 五年生存率15%
35%
区域淋巴结转移 腹主动脉旁淋巴 结转移
五年生存率12%
17%
依据胆道显影结果的肝切除策略( 同时解剖肝蒂及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并发症
感染(50%~80%)
围手术期 出血 胆瘘
主要并发症
肝衰竭
门静脉切除和重建
门静脉切除和重建治疗效果存在争议。 三种观点:
Neuhaus(Ann.Surg1999;230:808)
手术治疗结果
1、R0切除率增加 2、五年生存率增加 3、手术死亡率和并发 症下降
总体围手术期外 科治疗水平提高
肝门部胆管癌不同手术方式生存率比较
肝门部胆管癌的生存分析-病理因素
Kaplan-Meier survival estimates, by group 1.00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进展与问题
海南省人民医院
李灼日
概 况
Pro.Klatskin
• 高位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
– 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肝管的上1/3 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 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
• 1954年,Browns行第一例手术切除 • 1965年,Klatskin首次全面总结该病的临床、病 理特点,故又称Klatskin瘤
Group 1. 高分化腺癌 Group 2. 中分化腺癌
0.75
Group 3. 低分化腺癌 Group 1 vs 2 Group 1 vs 3 P<0.05 P<0.05
0.50
group 1
0.25
group 3
0.00 0 1 2 3 4
group 2
5 6 analysis time
7
8
9
• 风险:
– 具有手术创伤大 – 术后并发症多 – 仍难以全部达到根治性切除 – 术后长期生存率未得到进一步提高
扩大根治术价值与风险 扩大根治术价值与风
• 我们认为:
– 有条件应尽量做到根治切除
– 术中冰冻尽量保证切缘阴性
– 必要时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应行扩大根
治术
联合肝切除策略
彭淑牖教授推荐切除策略
• • • (Neuhaus AnnSurg1999;230:808) (Surgl One Clin of North Am 2002;11;909) (Am J Clin Oncol 2005;28:21-23)
右三叶切除及肝移植+部分胰十 二指肠切除根治性最佳
• 根治性切除率61%(58/95)1988~1999年 • 肝门切除14例;肝切除66例;LTPP-15例 • 总5年生存率R0;R1;R2分别为 37%,9%,0% • 根治性切除率:肝门29%;左半肝59%; 右半肝55%;右三叶65%;LTPP最高为 93% • (5年生存率=0%;28%;50%;57%;38%)
10
肝门部胆管癌的生存分析-病理因素
结论
• • • • • • Blumgart 分期对手术切除判断有价值 术前影像学对分型判断仅供参考,术中探查往往更改术前分型分期 只有根治性切除才能明显提高中长期生存率 合并肝叶切除才能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胆管癌肝内型比肝外型的预后好 尾状叶切除是保证胆管切缘阴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 总的5年生存率10%左右 • 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30%_60% • 根治性切除疗效优于其它任何方法 • 姑息性切除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姑息引流和未手术者,但无统计学差异
• 放疗、光动力治疗有一定的价值,但缺乏有力的对照研究的证据
• 肝脏移植疗效有争论,部分病人长期生存,目前大多数反对(淋巴结转移) • 总的术后并发症30%-40%,肝脏功能衰竭、感染常见 • 围手术期死亡率8%-10%, 但近期有报道连续数十例根治术死亡率为 0
• Neuhaus P Ann Surg1999;230:808
肝移植
优势:达到R0切除 缺点:长期生存率低(五年生存率约30%) 复发率高(约53%) 供肝缺乏、价格昂贵 近期研究:通过对患者的严格选择和联合术前新 辅助治疗,治疗HCC可以得到良好效果,但仍需要进 一步验证。
疗效、预后和并发症
淋巴结清扫
肝门部胆管癌常见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重要预 后因素。 Kitagawa等对110例施行了联合淋巴结清扫的手术切除患者进行 了评估。
无淋巴结转移
47%
五年生存率30% 五年生存率15%
35%
区域淋巴结转移 腹主动脉旁淋巴 结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