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汉时期主要史料及参考书:《史记》、《汉书》、《后汉书》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剑桥中国秦汉史》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秦帝国的统一成就当事人的自我评价: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丞相王绾等奠定了中国版图和民族的基础秦统一后,对周边疆域加以巩固,主要方向在南北。
当时北方的匈奴骑兵经常侵扰,严重影响中原农耕经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戍河套,置34县,始皇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迁中原3万户至此与匈奴部众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秦又将以前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构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当时在我国南方居住着众多“百越”,互不相属。
秦灭楚后降服了浙江越族,置会稽郡。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又征服了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
接着向两广一带的越族进攻,史禄凿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沟通湘、漓解决运粮问题,最终将越族彻底征服,增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迁50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了珠江流域。
征伐胡越后,秦疆域东至辽海,西及临洮,南抵交广,北据阴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日人称支那,均由“秦”演变而来。
推动了共同文化的发展: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驰道秦统一前,各国文字形体紊乱,读音互异,给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很大障碍,诏书至桂林,竟至无人读懂。
始皇令丞相李斯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小篆通用于公文;程邈又制隶书在民间流行。
秦废止了各国形制不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还用商鞅所定的度量衡制推行全国。
咸阳出土商鞅量底补刻有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秦统一后,拆毁各国关塞,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规定了车轨的统一长度。
这些措施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纳李斯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私人所藏典籍一律销毁。
谈论《诗》、《书》者死,“以古非今者族”;“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次年又以“为妖言以惑黔首”的罪名将460方士和儒生坑杀于咸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适当的统一思想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的手段却是十分愚蠢残暴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唐人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昔年曾是祖龙居,坑灰未冷关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
”对此作了辛辣的讽刺。
确立了中华帝国的基本政治架构---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制度。
专制主义指由个别独裁者实行专横统治,中央集权指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
秦统一后,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嬴政自诩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皇帝”;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制定了一套尊君卑臣的朝议制度;皇帝万世一系,“传之无穷“。
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守卫宫城;典客,掌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税收;宗正,掌皇室属籍;少府,掌山泽税收和官府手工业。
公卿皆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地方设郡县两级。
郡设守、尉、监御史。
万户以上县设令,不足设长;下设县尉掌军事,县丞助理令、长兼司法裁判。
县下有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征赋税,游徼管治安。
乡下有亭、里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巡游,沙丘之变,秦二世与赵高专权(指鹿为马,李斯被杀)“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陈胜、吴广起义(篝火狐鸣)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淮河流域900农民被征戍渔阳,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遇雨失期,按律当斩。
陈胜、吴广为死里求生,发动起义,很快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
全国民众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而起。
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陈胜、吴广起义(篝火狐鸣)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项羽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聚众八千响应;曾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在沛(今江苏沛县)聚众二三千继起。
项梁纳范增议立楚怀王孙心为主,仍号楚怀王以收揽民心。
项羽以破釜沉舟之气概,巨鹿之战,大破秦军;章邯降楚,秦亡已成定局。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进入关中,秦灭亡。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革秦弊政,得到民众的拥护。
但项羽踵至,以强力自擅,杀子婴,烧宫室,重蹈暴秦覆辙。
四年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在民众的支持下战胜项羽,建立西汉。
汉初休养生息与巩固统一公元前202年(汉五年)二月,刘邦称帝,面临楚汉战争后经济残破之局面,“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为了恢复生产并重建社会秩序,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崇尚黄老无为之治。
一、重建封建法治。
刘邦入关时曾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萧何增为《九章律》,仍较《秦律》和缓,除去了夷三族及连坐法。
二、大规模复员军队。
“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使大大小小的将领成为地主,也使一般士兵成为自耕农。
三、招抚流亡。
“复故爵田宅”,使旧地主和自耕农重获土地和爵位。
四、释放奴婢。
因饥饿自卖为奴者,“皆免为庶人”。
五、减轻田租。
十五税一。
六、抑制商人。
不许操兵乘马,不许衣饰华丽,加倍征收算赋以限制对农民的兼并。
巩固统一措施赵翼“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平民风格,功臣集团多出身低微,萧何、曹参为小吏,陈平、王陵、陆贾、夏侯婴都为平民,樊哙是屠狗、周勃织席,娄敬为挽车的。
白登之围、吕后专权汉初为奖励开国功臣,曾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刘邦借口他们谋反,七年之内一一废除,仅余势单力孤的长沙王(文帝时亦废)。
但刘邦又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企图以此维系刘氏天下,并与臣下盟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随着诸王国势力发展,对中央集权形成新的离心力,“尾大不掉”。
文帝时梁王太傅贾谊上《治安策》,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又上《削藩策》,吴王刘濞联络楚、赵等七国反汉,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刘濞借口“清君侧”,景帝杀晁错求和未果,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持重不战,而以轻兵绝敌粮道,结合政治攻势,三个月后平定。
景帝乘势降低了诸侯王权力,不再治民,不掌军、政,中央集权得以维系。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继续与民休息。
文帝采纳贾谊、晁错等建议,以农为本,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减民田租之半;十三年七月全免田租。
此后直至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六月,恢复半租即“三十税一”成为定制。
也就是说,文景之际全免天下民租长达十二年之久,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事例。
另外,文景时期又减免了一些徭役,开放山泽,并继续废止了一些苛刑。
史称“文景之治”。
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时代从汉初到武帝时,由于生产关系有所调整,人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社会经济经过七十余年的恢复与发展,达到空前繁荣阶段。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灾害,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统治集团有所作为的条件成熟了。
同时,分裂割据的隐患尚未根除,匈奴的侵扰无休无止,商人豪强的兼并日甚一日,这些都需要统治集团强化权力进行干预,变无为为有为。
一、帝权的加强:消藩: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推恩令》,滥封王子侯达408人;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又以“酎金”不足为名,夺爵削地诸侯106人。
左官律,王国官为“左官”中央集权得以继续强化。
中朝:针对秦汉以来君权相权矛盾的上升,武帝力抑相权,令九卿不经丞相直接奏事;选拔中下层官员组成宫内决策集团,称“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抗衡。
皇帝依靠内朝,凌驾外朝,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了。
十三州部刺史:设置十三个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行政。
察举制度:为扩大统治基础,武帝颁行新选官制度:1、采纳董仲舒建议行“察举制”,凡经丞相或列侯、刺史推举通过考试的,任以官职;不久又按各地人口比例察举,取消了赀产限制。
2、实行“征召制”,皇帝亲自召见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士任官;吏民上书合理者亦授官。
3、考试制,五经博士及弟子员每年通过考试任官。
二、军功与开边:反击匈奴:汉初休养生息,无意也无力与匈奴争,高祖纳娄敬和亲政策,嫁宗女,输财物,但匈奴仍不断侵扰边境。
武帝始大规模反击,较大的有三次战役。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卫霍率10万骑兵远征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其后匈奴分裂,五单于并立。
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归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之,结束了百余年汉匈争战局面。
汉对西域的经营:西域有广、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以便夹击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后逃越葱岭至大月氏,未得要领,骞东返又被扣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长安受封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使至乌孙,仍未得要领,但骞及副使分赴中亚诸国,加深了双方的了解。
此后“使者相望于道”,联系日益密切。
为确保西域道通,武帝先后派赵破奴、李广利出兵西域,沿途置亭障,并于轮台、渠犁等地派兵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这是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的开始。
西域道通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联为一体,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中原的铸铁、井灌技术及丝绸、漆器西传,而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及乐舞东进。
汉与西南和东南联系的增强:西南地区分布着诸多语俗不同的少数民族,汉时统称“西南夷”。
武帝派唐蒙入川,招降夜郎;汉置犍为郡(治今四川宜宾)。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又发巴蜀兵击降滇王,置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秦亡之际,原秦南海尉赵佗割据自立。
汉初刘邦遣陆贾出使,中原铁器与生产技术南传,吕后一度禁止,佗即称帝扰边,文帝令陆贾再使,佗“愿长为藩臣”。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丞相吕嘉攻杀欲内附的王赵兴及太后,武帝出兵灭之,分置九郡:南海、郁林、苍梧、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
汉武帝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基础上,顺应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的趋势和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采取积极措施,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化政策——以儒学为基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要奉行经董仲舒改造过的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正可为急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集团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