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市场空间的演变特征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的催生下完成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换,出现了商业空间,它与人类相伴至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改善,商业空间从原始时代“以物易物”的露天交易点,逐渐演变成今日以世界为舞台的商业贸易网络体系,从而使人类城市生活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就是在这种基本的买卖关系行为中不断和继续着它由点到面的演进……一,中国古代商业和市的产生与形成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

但在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后,增加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就逐渐衍生了原始的交换。

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

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历史学家都相信,“商人”、“商业”之名的由来就是来自商部落的名称。

人们先称到处贩卖的人为“商”,在固定地方售物的人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后来则逐渐统称为他们为“商人”。

商业交换点的生成源于人的基本生活行为,商业建筑空间的点便是在人对于商业行为的需求中产生的。

商业行为的形态与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空间的关系在最初就表现为“市”。

“市”即为“交易(行为);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空间)”。

二,中国历代商业的发展和空间演变<一> 先秦时期夏朝时期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但当时还是以局限在居民点内部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为主。

商代统治者居住的城市称“邑”,人们交易的场所为“市”。

最初的市和城是分隔的,后来为了切合统治者的需要而迁到邑之内,商朝歌城内设九市。

市内还有各式各样的“肆”,那就是分门别类的店铺。

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周时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从居民点中分化出来,但西周时期的交易必须在市内进行,并有严格的管理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二> 秦汉时期秦时“徙天下富户十二万居咸阳”,咸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

考古推测市在城南,并由若干商品分类的“肆”组成,有管理机构“市亭”。

同时,还出现了海上贸易中心,如南海、会稽、琅琊等。

汉时,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

有名可查的又东市、西市、柳市、直市、交市等,其中有的不一定在城内。

市场布局比较集中。

张骞凿空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河西走廊由此逐渐产生了一批商镇,如武威、张掖、敦煌等。

同时乡村商业和商运都很活跃,已存在季节性买卖,乡村集贸市场出现雏形。

<三>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三国至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

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

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其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各朝都城的市场分布:北魏、东魏城市布局中产生了专门为商业服务的东西二市,奠定了商业建筑空间发展的基础。

曹魏邺城内的东南和西南有三个市,东魏、北齐邺南城设有东市、西市;北魏洛阳城内宫南有好几出集中的市,有大市、小市、四通市,大市在西阳门外四里、街道之南,小市在城东,四通市在城南郭外;南朝建康(建业))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

南朝政府专门设有大市、南市、北市的令。

商业发展相对较快。

<四> 隋唐时期隋唐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形式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大运河的修通,使南北经济流通更为密切。

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

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唐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恢复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开辟了海上贸易之路,出现了像广州、扬州和泉州等通商港口城市。

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市场分布和商业特点: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其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并有河道相连。

白天都会定时开市闭市。

其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这样市在南面,与“前朝后市”的城制不符。

市内有肆和行,共有220行,市内的店面很多。

东市集中着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但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了商业还是不够发达。

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东都洛阳城的市场分布和商业特点:城市里共有三个集中的市,最大的南市在洛河南岸,“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112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北市在洛河北岸,在该地区坊里中央,占一坊。

西市在城市西南角,载厚门内,也占地一坊。

坊里出现商业和服务业。

唐代国内三个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个是南方港口城市广州,一是长江和运河交会处的扬州,一是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此外还有益州、洪州等商业中心。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

唐后期开始,坊市制度逐渐被突破,对商业的限制逐渐松弛,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商业繁荣,商品结构也出现变化。

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五> 宋元时期唐末,国家战乱不断,其主要的战争都是在北方进行的,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不断地向南方迁徙。

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随着继续向南移动,南宋时经济中心完全移至南方。

宋元时期商业空间的变化:宋代商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坊市制度的打破。

汉唐时期的都市,实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

市民居住在坊内,商店集中在市内,坊与市四周筑有围墙,交易也有时限。

但从北宋开始,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卖行贩也十分普遍。

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度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

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勾阑的出现,为繁荣一时的元代杂剧表演提供了主要舞台。

兴盛的海外贸易:宋元时期,在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上,各国商船穿梭往来,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

宋朝在广州、杭州、明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蕃商贸易。

元代海上交通更加繁盛,泉州、广州、庆元都是主要的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更被视为世界贸易中心。

商业的繁荣导致了货币革命,北宋交子是世界上纸币的雏形,元朝纸币制度最为盛行,朝廷统一发行纸币(钞),通行全国,这也正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开始发达。

北宋开封的商业空间布局:(1)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不再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如相国寺区域等。

(3)城内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

其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发达的需要。

港口城市的发展:宋元时期,商业和手工艺有大的发展,海上贸易和交通越发发达。

也就形成了一批的港口城市:北宋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形成贸易中转站和货物集散地。

最多时,和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贸易往来。

<六>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城市建设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城市的商业布局更灵活自由,有日市、灯市等和固定的市。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往往“千街错绣”,“灯火连昼”。

因此,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时期。

其商业空间发展有以下特征:(1)商业的繁华: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出现大量的商业城镇。

同时,在各地出现了商业帮会。

(2)海上贸易:朝贡贸易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但“闭关锁国”的政策,遏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但中外经济交流并没有完全切断。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勃兴,而城镇兴起之后,人口不断增加,交通不断完善,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国古代商业空间的发展主要表现(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

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四,中国古代城市中商业空间的演变过程渔猎时期少剩余产品,无交换市场农牧业出现,产生物物交换,日中为市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的市场城市中设集中的市场唐代集中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宋代以后沿街开放性的商业街五,总结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的发展是以商业的繁荣为重要内容的。

城市的分布情况直接就影响着商业空间的布局。

随着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日益向大中城市集中,商业行会逐渐发展以及城市服务业的兴盛成为城市商业繁荣的重要特征。

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一直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定和制约,使其发展比较艰难,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放宽,中国古代商业空间的发展实现了一个个的突破。

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向外扩散开来。

使城市商业空间不断地丰富起来,一起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蓬勃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