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6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16— 11世纪) •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 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较夏朝又向前跨进一步。在商朝,我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城市也因之而发展。 1.偃师尸乡沟商城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7
2.郑州商城 3.殷墟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8
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一、西周城市的发展
•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也是我国城市得到 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候。“分诸候,建蕃卫”。 这是建立在宗法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基础上的一种统治方法。据史书记 载,周初先后共封七十一国。所谓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姓独居五十三人。”最重要的有齐、鲁、宋、卫、晋、燕等六国。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0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 从学习欧美--学习前苏联---学习欧美。 • 十年动乱时期城市规划陷入停滞。 • 现代城市规划20年,实现了巨大的跳跃式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1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 数十万年的岁月。 穴居、巢居。 •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 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 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4
二、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 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 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 私有制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 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 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 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 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 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 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见我 国古籍《礼记· 礼运》中的记载。) • 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 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 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 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美 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 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 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 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 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8
• 明朝初期的南京、中后期的都城北京,都是规划严谨、规 模宏大、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航海业发达,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已在沿海一带城市萌芽发展。 • 清代康熙乾隆时代四库全书的修撰,承德行宫山庄的规划,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大规模的园林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反映了 清王朝在文化和城市建设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特殊的个性: •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 • 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 • 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追求整体完美、秩序与规律, 和谐与统一。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4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建国后的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5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及近现代遭遇的曲折。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7
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划 • 三国两晋南北朝,古代社会第二次大分裂,加速了民族间 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佛寺建筑改变 了城市面貌,南朝出现了山水城市的先例金陵。 • 隋唐时期:城市规划气派宏大,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文 化技术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 • 两宋时代:科学技术特别发达,对外贸易上升,出现了工 业化分工,城市突破唐朝的封闭,更加开放活跃。如东京、 临安分别开创了古代城市商贸文化的新格局。如东京的金 明池艮岳,临安的西湖、凤凰山宫殿。 • 元代,疆域广大,元大都呈现大帝国的气势,水利工程在 大都市规划中期到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和。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南北 各地气候、地形、材料等不同,房屋建造方式也 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2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6
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划 •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0年),文明 之间第一次交融。 • 夏商周青铜文化时代 :青铜大量应用于祭祀、宫中陈设 之中,成为追求礼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丰、镐两 京,洛阳的王城和成周城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里 里程碑。 •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炼铁技术,社会进入封建制时 代,出现了百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鸣的局面,城市形制呈多样化发展如齐 国的临淄。 • 秦汉大一统时代,由于秦砖、汉瓦、冶炼铜铁技术提高, 城市规划追求“非壮丽无以重威”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是一部非常辉煌的历史, 东周时期的临淄,秦汉时期的咸阳、长安,隋唐时期 的长安、扬州。两宋时期的平江、东京、临安,元代 的大都,明清时代的南京、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著 名的城市之一,也是规划的最好的城市之一。 • 到了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蹶不振,遭受很 大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经历两个高潮:50年代,80年 代至今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3
• 本课程正是从这一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出发,既讲发展史,也讲建设 史,两者紧紧相扣、脉络相通,使读者从中得到两方面内容的兼顾, 达到推因及果的目的。 • 本课的另一个特色是,对我国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体 “特点”予以了归纳提炼,进而围绕这些特点对史实或形成条件加以 揭示,以给人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 • 全书以史期为序共分八章,从中国城市的起源论述到解放前的近代城 市,再到建国后五十年年的新中国城市,并对中国古代、现代城市发 展、规划建设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 每章开篇首先介绍相应历史时期的总体社会经济背景,及全国、大区 域城市发育、发展宏观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的总体特点 予以论述,并在随后的内容中分别以多个具体、典型的城市进行实证 说明。 • 但是中国地域广阔而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因繁多,某个时期城市建设的 总体特征和主导类型状况并不能涵盖城市发展的全部境况。为了弥补 由此可能造成的缺陷,本书中在相应章节还注意了对有关不同地区、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的介绍。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3



• • •
•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 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 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 但是以后发展的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 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 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 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 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因为在我国古书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个时期部落首领建都的记载和筑城的 记载,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也确实发掘到了属于这个时期为 数不少的城址。 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龙山文化遗址时,就在山东 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座用夯土筑的古城遗址。 以后在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后岗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与城子崖相类似 的一座古城。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随着对探索夏文化等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黄 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 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先后都发现了史前时期的城市遗址。 截至目前为止(1998年),我国共发现史前时期的古城址约50座左右, 形成方国林立的局面。这些城址兴筑的时间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 年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更早,因此可以确认,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 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已经产生了最早一批的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9
第二节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西方国家侵入。
• 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向中国进行殖民地式侵略,无论 沿海大中城市还是内地城市,西方技术无孔不入,城市中 充斥着外来的建筑形式和规划设计思想。 • 民间人士顽强的发展地方性建筑规划模式,如南通张謇, 福建陈嘉庚,政府方面也尽可能表现中国固有传统。 • 外国建筑师也较成功地在现代工程技术基础上运用了中国 古典建筑形式。如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 大量的是外国建筑师和本国建筑师吸收西方建筑和城市规 划技术创造的适合中国生活条件的各式建筑物。如上海外 滩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