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诉与诉权
(三)变更之诉 又称形成之诉,原告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某法律 关系之诉 特点:对现存法律关系无争议,但对是否变更 存在争议
• 甲欠乙一百元,乙能否先提前确认之诉? • 甲对乙能否先提起离婚事由存在之确认之诉?
【例题·单选题】关于诉的分类的表述,下列哪一选
项是正确的?( )(2013-3-37) A.孙某向法院申请确认其妻无民事行为能力,属 于确认之诉 B.周某向法院申请宣告自己与吴某的婚姻无效, 属于变更之诉 C.张某在与王某协议离婚后,又向法院起诉,主 张离婚损害赔偿,属于给付之诉
例题1:
甲因乙久拖房租不付,向法院起诉,要求乙支付半 年房租6000元。在案件开庭审理前,甲提出书面材料, 表示时间已过去1个月,乙应将房租增至7000元。关 于法院对甲增加房租的要求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确的?(2011/3/37) A.作为新的诉讼受理,合并审理 B.作为诉讼标的变更,另案审理 C.作为诉讼请求增加,继续审理 D.不予受理,告知甲可以另行起诉
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问题,立法上采取允 许竞合的模式。即在发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 合时,受损失方可以择一行使。当事人有权在多 项请求权中选择一项最有利的、最容易实现目的 的请求权加以行使,请求公权予以保护。 请求权聚合:诉的客观合并
问题: 1.原告以其中之一请求权起诉但因诉讼时效届满而被 驳回时,能否以另一请求权为根据再次提起诉讼? 2. 一项请求权因无理由而被法院驳回时,是否允许原 告能否以另一请求权再行起诉? 3.一项请求权获得了法院的支持而得到实现,但原告 认为依该请求权所获得的利益小于依另一请求权所获得的 利益,在此情况下,是否允许原告以另一请求权为据提起 追加之诉? 4.原告乘坐公交车,公交车突然急刹车,导致其受伤, 花去医疗费若干,以侵权提起诉讼。若败诉,可否以违约 再次起诉?若胜诉,能否再以违约起诉?
问题: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张三的第二次起诉吗?(是否 为一事不再理) 假如扔石头者为李四,张三能否再诉李四?
《合同法》
第302条: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 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 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 造成的除外。 第303条 在运输过程中旅客自带物品毁损、 灭失,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例题·多选题】关于反诉,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
的?( )(2013-3-80) A.反诉的原告只能是本诉的被告 B.反诉与本诉必须适用同一种诉讼程序 C.反诉必须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 D.反诉与本诉之间须存在牵连关系,因此必须 源于同一法律关系
(三)对反诉的处理
1.一审程序
2.二审程序: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告知另 诉;双方当事人同意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一并 审理的,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一并裁判
五、诉的合并、分立、变更与追加
一、诉的合并 诉的合并,是指人民法院将两个以上分别提起的诉合并 在一个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制度。 (一)诉的主体合并,诉的主观合并
(二)诉的客体合并,诉的客观合并
(三)诉的混合合并,案件和当事人的合并 二、诉的分离
三、诉的变更
诉的变更,通常指诉讼请求的变更。 广义:包括诉讼请求的变动,诉讼请求的增加 狭义:仅指诉讼请求的变动 理论和实务:诉的变更通常是指诉讼请求在量上的 变更,即诉讼请求在量上的增加和减少 诉讼请求性质的变更?
三、诉的追加
诉的追加,是指在诉讼中,原告在原有诉讼请求基 础上,又提出新的诉讼请求。(增加诉讼请求)
第二节
诉权
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对其财产权和人身权进行 司法保护的权利。诉权包含双重含义: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权 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一、程序意义上的诉权
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在程序上向人民法院请 求行使审判权,以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主要 包括起诉权、应诉权。
D.赵某代理女儿向法院诉请前妻将抚养费从每月
1000元增加为2000元,属于给付之诉
【例题·多选题】 关于诉的种类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 的?(2008/3/86) A. 甲公司以乙公司违约为由,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属 于变更之诉 B. 甲公司以乙公司的履行不符合约定为由,诉至法院要求 乙公司继续履行,属于给付之诉(非诉讼案件不参与诉的种类划 分) C. 甲向法院起诉乙,要求返还借款1000元,乙称自己根本 没有向甲借过钱,该诉讼属于确认之诉 D. 甲公司起诉乙公司,要求乙公司立即停止施工或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噪音,属于变更之诉
诉
程序意义上的诉
实体意义上的诉
程序意义上的诉: 是指当事人根据民事 诉讼法的规定,向人 民法院提出的对民事 纠纷进行审判的请求。
实体意义上的诉: 是指当事人关于保护 民事权益或解决民事 纠纷的请求
程序意义上的诉是实体意义上的诉的实现方式和途 径,实体意义上的诉是程序意义上的诉的目的和意义
诉的特征: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国现行合同法等法律并未作出规 定,我国实践中一般的做法是遵循传统标的论的做法,如 一请求权经法院判决实现后,不得再行使另一请求权,也 不能以未获充分赔偿为由,要求法院以另外责任形式补足 赔偿。
(三)诉的理由 诉的理由,又称诉讼理由,是指当事人向人民 法院请求审判保护和进行诉讼的依据,包括事实 依据和法律依据。
问题: 国税局能否提起确认之诉?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
确认之诉功能为消除危险预防纠纷,因此必须具有需要
诉讼救济或保护的法律利益,即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不明确, 导致原告感到其法律地位有不妥状态存在,并且这种状态能 够通过确认除去,也就是所谓的确认利益。法律之所以规定 提起确认之诉必须具有确认利益,是因为如果对于可以请求 确认的对象不以法律明文加以限制,那么当事人对于任何事 情均可请求予以确认,法院将因此不堪重负而不能发挥其应 有的司法功能。 实践中合同无效、亲子关系否认确认之诉等多见
1.诉的主体是当事人 2.诉的内容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解决的民 事争议 3.诉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请求
二、诉的种类 (一)给付之诉 原告请求被告履行一定民事义务之诉 特点:确认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是否存在 判令被告履行一定的义务 分类:依据给付的内容,分为物的给付之诉与 行为的给付之诉;在物的给付之诉中,又可以根 据物的不同而分为特定物给付之诉与种类物给付 之诉;行为给付之诉中,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民诉司法解释》 第二百四十七条【重复起诉】当事人就已经提起诉讼的 事项在诉讼过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诉,同时符合下 列条件的,构成重复起诉: (一)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二)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三)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 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当事人重复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 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四十八条【一事不再理的例外】 裁判发生法 律效力后,发生新的事实,当事人再次提起诉讼的,人民 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掌握:
1.诉讼标的与诉讼标的物 2.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诉的声明:具体实体权 利主张)
小结:
诉讼标的是诉的质的规定性,一个“诉” 只有一个 诉讼标的,若同一个诉讼程序中存在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则为两个以上的诉(诉的客观合并);若诉讼标的发生变 更,则变成另一诉(诉的客观变更)。 ——影响地域管辖 诉讼请求是诉的量的规定性,一个诉可以有多个诉讼 请求、诉讼请求也可以增加和减少,以及变更。 ——影响级别管辖
【案例】
张三乘坐长途客运汽车旅行,旅途中,车窗外突然飞进 一块石头将其砸伤。张三以客运公司作为被告起诉于人民 法院,要求被告赔偿其人身损失10万元。人民法院支持了 其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张三以车窗外飞进的这块石头 还砸坏了自己在车上随身携带的价值1万元电脑为由,又一 次以客运公司为被告向人民法院起诉。
Page
19
【例题·不定项】2005年6月5日,1988年7月21日出生的 高中一年级学生小龙,因寰宇公司的公交车司机张某紧急刹 车而受伤,花去若干医疗费。2006年2月小龙伤愈继续上学, 写了授权委托书给其父李某,让他代理其提起诉讼。李某以 正当的诉讼参加人的身份于2006年3月对寰宇公司及其司机张 某提起了诉讼,要求寰宇公司和张某承担违约责任。在诉讼 进行中,李某将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改为被告承担侵权责 任,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各项费用共2.8万元。 本案被告在答辩中认为,司机紧急刹车是因为行人陈某违章 过路引起,责任应当由陈某承担,因此要求追加陈某作为无独 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2007不定项)
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
四、反诉 (一)反诉的概念
反诉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本诉被告以本诉原
告为被告,向受理本诉的人民法院提出与本诉具有 牵连关系的,目的在于抵销或者吞并本诉原告诉讼请 求的独立的反请求。 (反诉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诉)
(反诉目的具有对抗性)
(二)反诉的条件(必背)
1.反诉请求具有独立性; 2.反诉主体具有特定性 ;(人数不得变化)
(二)确认之诉 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法律关系存在或不 存在之诉 特点:确认 注意:确认之诉一般针对现在的法律关系
甲的猫被路人踩死,甲能否对经过的路人均提起确 认之诉? 甲男请求确认乙女为其女朋友
【案例】 郎某从国税局的楼下经过时被楼上掉下的玻璃扎 伤脑颅,导致重伤。国税局支付了郎某20多万元的 治疗费用。双方因为就后续治疗及赔偿问题无法达 成协议,郎某拒不提起诉讼,而采取无理纠缠等方 式主张权利。无奈之下,国税局将郎某告上法庭, 要求法院确认20万元治疗费以外的费用不存在。法 院认为原告是侵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不享有合 法权益,因此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3.反诉请求需与本诉具有一定的牵连性;
《民诉司法解释》第233条2款: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 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
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