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合理运用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合理运用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合理运用教学案

【案例描述1】
《元日》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不少过春节时快乐的情景。

你们想知道古代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吗?请大家看课文
插图。

(出示课文插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和
你们过的春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从图中我知道古时的小朋友过年也很快乐。


们喜欢放鞭炮,只不过他们放的是最原始的一种爆竹,
而我们放的是更漂亮的烟花。

他们还跳呀,蹦呀,脸上
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他们肯定在喊着:过年喽!过年喽!
师:你的观察力、想象力都是一流的。

我仿佛也听
到了小朋友的欢呼声。

生:从图门上的春联我还知道古人过年也有贴春联
的习惯。

【案例描述2】
《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生1:华罗庚一家人坐船要回国。

生2:华罗庚和他的家人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请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找一找你是从哪里知道华罗庚要回国的?
【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很多,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语文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
机组成部分,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
展示了文字言犹未尽的意思,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
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是语言文
字所无法替代的。

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还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
忽视的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的,具有当时的
时代特征,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课文的内容,是不可忽视
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案例1中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中
初感知古人过年时的情景,找到图与文的契合点,不仅
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想象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
究古诗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文插图
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理解课文、丰富想象、提高再创
作训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等语文素养,优化教材与各
种资源的整合,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

1、有效利用插图,深入理解语段。

由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某些文句的理解,用口头语言来叙述难
以说清,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而把课文中
的插图利用起来,结合讲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古诗《锄禾》一课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充分体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让学生深刻体会
这句话的含义很重要,此时可这样进行教学:首先指导
学生观察插图想:农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借此讲解日当午的意思。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
学生想象这时的天气怎样,正在干活的农民会觉得怎样,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接着再看图观察:从农民头上流
下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流这么多的汗,使学生对农民辛
苦的理解达到一个新境界。

最后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这句
诗的意思,农民辛苦劳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有效利用插图,塑造人物形象。

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有时也有一个难点。

如果仅凭课文本身的叙述来分析概括,学生往往感到很
抽象。

而教材中一些人物肖像的插图,以单个人物作为
画面的主体,通过对人物的穿着、须发、眼神、手势等
细腻地刻画,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利用插图,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于细微处解析人物的内
心语言,人物自强不息的形象显得鲜明、立体,呼之欲出。

3、有效利用插图,再现情节场景。

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有着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课文中一些特定的情节和
场景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而对于缺乏丰富生活阅历
的学生来说,对这些特定的情节和场景往往感受到很陌生。

文本中文字的表述在他们头脑中只能留下一些模糊
的印象。

如果借助具体直观的插图就可以将课文的内容
形象化、场景化,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一把钥匙。


案例2由图入手,图文结合,以回自己的祖国去为切入点,既扣紧题目又抓住主要内容,一针见血。

同时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的感情。

总之,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文插图,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当然,课文插图在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来导
入新课、激发学生创作,还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和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训练。

另外对学生的阅读兴趣、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与训练也
很有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