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使用教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05方案而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各个班级,是每个大学生(高职生)的必修课程。
每学期学时数为6学时,共四学期,二年修满为1学分。
本课程通过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堂专题讲座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思想,开展学生学习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在社会当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案例式教学。
结合时事热点内容,剖析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教学讲座,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探究模式:在教学中,本课程采用从现实社会中学生关注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相互讨论中明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参与式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扎实的文化基础,较强的表达和分析能力,熟悉国内外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基本知识的“高素质、有理论、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能力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和研讨,使大学生能够厘清社会形势和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对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知识目标: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开拓视野、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素质目标:通过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观念,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诚、勤、信、行”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融于一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占0.25学分,6学时。
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专题讲授教学过程努力增加互动、启发,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按照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半年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通知的要点执行,有针对、有计划地开展。
主要内容如下:
1、党的最新的全会精神解读
2、回望国内国际大事记
3、学习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四、课程实施
思政部在学期中间6周的晚自习时段统一安排课程教学,安排分两类:一是由思政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二是由思政老师组织观看形势与政策教育《时事》光盘。
学生通过听讲座、观看形势与政策教育《时事》光盘和撰写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1、《形势与政策》采取专题讲座形式。
2、以同一年级为单位进行合班组织教学。
3、由教务处、思政部共同负责安排。
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1、考核形式采用课外非试卷形式考核。
2、考核时间排在每学期安排的所有讲座之后的课余时间。
3、成绩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期末论文成绩+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学习笔记情况等方面,这几项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在本学期安排的全部专题教学后,教师须布置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由主讲教师根据文章评分标准给出成绩,其成绩记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
4、期末不再单独举行考核或考试。
5、该课程属于考查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考核一次,思政老师分工负责将成绩录入教务成绩管理系统,打印出成绩单,作为阶段性成绩留存思政部。
本课程实行一年一考核,总成绩按二学年的平均成绩记。
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本课程应是面向上千学生同时开设,需要使用容量最大的多媒体教室,要求配备好用的话筒。
(二)师资条件
由思政部每学期初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进行选拔任用,要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广受学生欢迎和爱戴。
(三)参考教材
1、每半年由中宣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通知。
2、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
3、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1、教师专为上讲座课制作准备的多媒体课件。
2、每年学院专门为思政课购置的音像资料。
3、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
4、学习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山西省思想政治教育网。
七、参考文献
1、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每年每月一期.
2、《新华文摘》、《求是》、《半月谈》、《晾望周刊》、《时事资料手册》等重要期刊在内的社科报刊。
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
八、其他说明
1、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时效都有特殊要求,政治性强,时效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