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体育课中如何按体能分组教学
摘要体育课,是以动为主,以听、看为辅的一种室外传授知识、技能的特殊教学法。
动从理解中来,理解好的动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从而使人体各器官的活动能力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强身健体为目的。
这就显示出体育教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本文就在体育课中如何按体能进行分组教学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体育;体能;分组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25-0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是怎么做,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打破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分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同时还可使学生在组织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尤其是按体能分组教学更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以动为主,以听、看为辅的一种室外传授知识、技能的特殊教学法。
动从理解中来,理解好的动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从而使人体各器官的活动能力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强身健体为目的。
这就显示出体育教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那么,按体能分组教学,就在于探讨如何提高45分
钟的教学效益,使每位学生在同一授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所谓体能,就是当人体参与运动时,在动作的掌握、完成或从时间上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体承受现象。
而这种现象,在运动中会直接从人体反映出来。
正如有的人可将kg重量的铅球一推就是十几米,而有的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在体能上显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区别。
而所谈的体能,其实说是人的体质与能力的总称。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常一个教学班,学生数多至60,少则也有50,尤其又是男、女生合班上课。
教师独自一人要在室外面对如此生数与性别差异,项目与运动负荷有别进行教学,要提高课的质量,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及严谨的课堂纪律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调动、组织好各类学生分组进行种种练习的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之谈,着重从体能分组教学,为教改探讨出一条新路子。
其方法主要从3方面论述:
1)分组依据
教学是师生双边配合产生出来的一种思维活动,而分组就是依据于学生参与这种活动产生出来的能力进行的。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之分,在运动时,也有强项与弱项之分、一个班就存在着许多程度的差异。
如同样是50米跑,在测试中,就显示出几十种数据,而这些不同数据就代表每个人的跑速,是快是慢,就体现出该项目能力的强与弱。
为此,按体能分组的依据,其具体内容主要从《体锻》5类素质的测试,运动能力和技能技巧考核以及课中观察,将所得的具体数
据与《标准》成绩相对照和有针对性的排比、衡量。
把学生通过测、
考、察中的成绩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可用a、b、c、d符号作表示(即强、好、中、弱),为分组提供可靠的素材依据。
2)分组形式
常规是每个教学班都有固定的四小组。
按体能分组,就得打破常规。
根据教材性质与需要,每当新授课之前,就先考虑好重新分组步骤。
如上器械体操课,可从技巧考核中,列出掌握动作协调性好的与较差的学生名字(站好队),并参照力量素质强与弱,以及课中的观察、胆量大与小情况来分组。
技能较好的(8.5分以上)分为第三组;中等水平(7~8)列为第二组;中下(6.9分以下)的学生编为第一组,其中配上两名技能较强的学生到第一组做骨干,起着带、帮、保的促进作用。
女生可采用间隔编队法(即强、弱、中排列形式)。
再更换教材时,根据实际情况,如同此法进行调整练习组。
据上重新分组法,在课中学生练习时与教师的演示讲解过程,就可排列出多种有利教学的队形。
如上新教材时,可排出:男中(2)、男中下(1)、男强(3)、女生组。
上改进复习教材课,又可列为男强(3)、男中(2)、男中下(1)、女生组队形。
这样反复调整练习队形,便以教师集中指导改进弱组工作,有利于组与组互相观摩与带动促进作用,也便于调整器械高难度和合理安排运动置。
从而充分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
3)分组时机
课中练习。
是遵照人体的发展规律和生理变化特点,进行有科学性地合理安排运动量。
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学手段,反复练习,
使机体各器官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运动技能。
如:跑规定的距离、速度越快,时间越小。
则能力就越强。
同样在学习规定的动作时,经练习,能较快地理解掌握好动作,让人有观赏价值、则说明技能的发展。
体育教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增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这对分组练习的安排与设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认为:按体能分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显著的效果。
当然45分钟的收益就如愿以偿。
那么,分组时机应在何阶段最为合适?实践得出:在起始年段的第二学期初
就可着手进行。
这应有一学期较系统地教学培训,常规与师生配合意识,基本上可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规律,加上教师有了主观意
识和课中观察,也基本熟悉与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住这时机,可给教学带来得心应手的效益。
据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效果:
1)便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与合理安排运动量。
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教材的学习上,必然存在着差异。
如能力偏差的学生需教师多给关心指导。
在量的安排与执行上,可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便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如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下,再获新“食物”,既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克服其厌倦心理。
对能力偏差的学生,可在一定条件下,“吃”得较好又即可消化,又克服畏难情绪和混课现象。
3)有利于克服课中一些不利因素。
如对平时一些不爱动或胆量较
小的学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有利学生互相观摩和保,帮工作,也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达到人人在同一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总之,因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差别,教师难以全面照顾,所以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组教学。
否则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不会太高,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体质增强也达不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