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开头结尾写作技巧

议论文开头结尾写作技巧

议论文开头方法技巧议论文开头的要求: 1 .要亮明观点 2 .要短小精悍 3 .要有一定的文采4、用简短的语言引入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是花园,思想为种,既可繁花似锦,也能杂草丛生。

请以“心灵的花园”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议论文开篇方法一、开门见山式不蔓不枝,主旨豁然明朗。

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1. 写作前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题内容的开头;2. 这种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简洁明了,要有一种能使阅卷老师一望便知全文重点的效果。

如:生活中的困难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把勇往直前的思想这颗种子种在心灵的花园里,必将收获一片繁花似锦。

二、起兴式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充满诗意,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主旨鲜明,能感染读者。

采用起兴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所写起兴的内容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生活事理。

起兴之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联系,切不可“风马牛不相及”。

如:春之繁华,只因它屏弃了严寒侵扰,而行向旭日,于是它生机勃勃。

夏之美艳,只因它挥别了阴云缠绕,而心向朗空,于是它繁华竞逐。

心是一座自然的花园,若想让它如春日般积极向上,如夏日般娇艳美丽,那么,请给予它希望的种子。

希望不灭,花亦不谢。

三、排比式这种开头体现了流畅的文势,又能起到清晰地提挈下文的作用。

语句节奏明快,文意指向清晰可见。

采用排比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所写排比内容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性。

排比内容一定要扣到观点。

如:曾几何时,我们在路上遭遇彷徨,找不到方向;曾几何时,我们在门口被困难阻挡,找不到飞翔的翅膀;曾几何时,我们明白战胜这一切都需要正确的“思想”导航,在心灵的花园里播种思想,收获沁人的芳香。

四、设问式在文章开头通过问题的提出,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回答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

有问有答,观点明确。

采用设问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1、所问问题一定要与观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回答问题时引到观点上。

2、有疑而问才是问,无疑则不必问,否则有累赘之嫌。

如:遭遇挫折时,你有乐观的思想吗?乐观的思想能让你勇于面对挫折,活出精彩。

遇到不幸时,你有乐观的思想吗?乐观的思想能让你勇于面对不幸,活出价值。

如果说心灵是一座花园,那么播撒乐观这颗思想的种子就会让你的心灵花园生机勃勃,繁花似锦。

五、名言警句式这种形式的开头既增加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也显现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

简洁明了,气势不同凡响。

采用名言警句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所引名言警句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是间接引用。

所引名言警句要贴切得体,切忌张冠李戴,出现科学性错误。

如: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人生的路途上,一路播种,一路收获。

”的确,在心灵的花园中,每个人都有思想的种子,冰心种下了爱,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而我想说:让我们种下希望的种子吧,希望的种子可以让心灵的花园开得繁花似锦。

六、对比式这种形式的开头提出正反两种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使观点非常明确。

简洁明了,对比强烈。

采用对比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这种形式的开头两种现象一定要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拽。

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态度一定要鲜明。

如:心是花园,思想为种,是让其繁花似锦,还是杂草丛生。

前者高尚,后者鄙薄。

所以,让我们的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做高尚之人。

七、对偶式这种形式的开头对偶的句子形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文章句式富于变化。

采用对偶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对偶的句子可以是正对,也可以是反对,句子结构力求整齐一致。

对偶的内容可以结合所学诗句、名人名言和谚语等来写。

如:古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秋收的季节,你的心灵花园收获了吗?以思想为种子,以照料为责任,让你的心灵花园繁花似锦。

最后,不要忘了还有材料引出法:简述材料+抓住要点+明确中心。

这个方法可以用在任何情况,特别是考场头脑短路时。

议论文结尾方法技巧知之·行之·思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思考:本段结尾可以分为几层意思?分别阐述什么内容?方法总结:小试牛刀请以“进取心,成功的保障”为题,拟段开头和结尾。

要求运用照应式结尾。

开头——小松希望享受更多的阳光,它不停地向上生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我们人类呢?只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进取心,也一定会心想事成的。

结尾——不要轻易说“不”当暴风雨猛然袭来时,青松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更加挺直了腰板;当凛冽的北风开始肆虐时,梅花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吐出了缕缕幽香;当生活骤然激起了涟漪,刮起狂澜时,或许我们也曾迷茫,也曾徘徊,也曾担忧,但请记住: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不能在风雨还没吹倒自己之前就已先压倒自己。

不要轻易说“不”,不管身体遭受怎样大的打击。

一直很钦慕那位敢在大殿上力排众议,对诸多大臣`、对皇帝说“不”的司马迁,他一直深信李陵不会叛汉,所以他理直气壮地替他辩解。

虽然触犯了龙颜,身体备受摧残,精神压抑,但他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选择握起了那杆沉甸甸的铁笔,于书案旁奋笔疾书,终于,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在他手中完成。

于是,他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留传千年。

人们铭记着他在身心遭受打击下,却依然没有轻易说“不”的英雄气概。

不要轻易说“不”,哪怕曾经如何繁荣昌盛一时。

无法忘记清朝,那一段用血铸成的闭关锁国的历史。

曾经,我们繁荣昌盛,是世界著名的商品都会;曾经,我们拥有许多外国人梦寐以求的财富;曾经,我们受世人瞩目,中华之物受世人垂涎。

但我们却“聪明”地关起了大门,锁住了自己,认为天朝地大物博,应有尽有。

对一切外来文化、外来技术都轻易说“不”,并将其称为奇淫洋技。

因为轻易说“不”,我们拒绝了太多有利的东西,也错过了太多美好的机遇,于是,在短短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竟落后了一百多年!不要轻易说“不”,即使拼命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当地震突然袭击了四川——这个素被美喻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时,多少人被掩埋在断壁残垣,乱石废墟中。

生命危在旦夕,但大家都没有轻易说“不”,依然抱着最大的希望,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于是,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创造了。

96小时、129小时、176小时,最长时间的存活,这难道不是他们不轻易说“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吗?不要轻易说“不”,即使是处于灾难关头、生死边缘,也要坚信我能行。

生活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偶尔也要吹一下风,淋一下雨,但无论在何时,处于何种境界,我们也不能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会看到坚强意志所焕发的魅力;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会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不要轻易说“不”,生命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思考: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方法总结:小试牛刀请以“进取心,成功的保障”为题,根据结构提纲拟写完整结尾。

要求运用总结式结尾。

分论点一: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需要我们具备进取心。

事例一:有人形容高考是万人争过独木桥,这就需要我们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具备进取心。

事例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大学生们应该在大学里学会一门专长,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分论点二:进取心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传承与发扬。

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辅之以佛、道思想,而孟子提出的“兼济天下”,千百年来一直是芸芸学子的追求。

“进取心”是实现“兼济天下”愿景的根基。

分论点三:实现强国富国理想需要华夏民族具备进取心。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富国、强国一直是炎黄子孙的梦想,而今,这一梦想传承到我们的肩上。

当今世界,美国一国独大,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过程中处处受制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进取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

结尾:设问共鸣式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起更大的反响,文章往往用问句的形式结尾,问句包括疑问句、反问句。

前者只问不答,激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后者虽问不答,但答案又蕴涵其中,往往能语气强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

这两种结尾都能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采,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

你会如何作答呢?引文作结式在结尾处引用现成的话,如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等,可以有力的突出论点和概括全文,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显示出作者的开阔的知识面。

例如:最后,“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滥用和误用。

”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号召劝诫式在写作过程中,考生也可以把写作的意图,对读者的劝诫、要求、希望等,在文章最后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感染,并产生共鸣,起到教育和鼓舞读者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