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专用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Foreign Fashion History)课程代码:00672(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历史的演变,而且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课程通过对中西方服装、服饰的演变历史和地域文化变迁关系的讲解,以及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的分析,可以开阔学生对中西服饰造型、色彩、图案、装饰等艺术区别和文化特点的了解与认识;开阔学生的现代服装设计视野和创造性思维。
本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兼顾艺术修养的熏陶,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提高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中外服装史是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资料,蕴涵着许多创作灵感,起到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学生应掌握中西方服装史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与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与风格。
熟悉具体服饰造型、面料、色彩、装饰图案等各种元素,为学习中西方文化、借鉴与发展中西方服饰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消费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中国部分(2学分)第一章先秦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原始社会服饰状况,了解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掌握礼制与冠服制度以及冕服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的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重点)识记:礼服、一般服装的样式特征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点;应用:熟记相关服饰名词内容,懂得纹样含义;(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艺术;(次重点)识记:十二纹章的意义理解:冕服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观念的变化;应用:原始社会的衣料与服饰样式;(三)中华服饰的起源,文化背景(非重点)识记:礼的概念以及对服装的影响;理解:商周时期服饰制度及具体服饰样式与含意;应用:原始社会的衣料种类与服饰具体样式的设计和相关名词解释;第二章秦至唐代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秦至唐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化,掌握服饰设计在社会文化变迁中起到的社会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隋唐时期服饰特点与样式(重点)识记:隋唐时期服饰特点与样式;理解:唐代服饰文化特点;应用:唐代纹样的现代设计应用;(二)魏晋南北朝服饰特点与样式(次重点)识记:魏晋南北朝衣衫特征;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背景在服饰文化中的反映;应用:男子冠巾特征,女子发式特征;(三)汉代冠服与袍服(非重点)识记:汉代服饰特点与种类;理解:汉王朝的服饰制度;应用:汉代纹样特点与案例分析;第三章宋代至元代的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宋代至元代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革,掌握服饰设计在社会变迁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宋代服装特征、男女服装与女子头饰(重点)识记:宋代流行的服饰纹样;理解:宋代官服制度,男女一般服饰,理解宋代文化特点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应用:会描述相关纹样的设计说明;(二)辽、金、元服饰特点与服饰样式(次重点)识记:辽、金、元服饰特点;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艺术特征;应用:能够正确分析并使用不同纹样进行服饰设计;(三)西夏服饰(非重点)识记:男女服装的基本特点;理解:西夏地域特点与服饰特点;应用:能够正确分析并使用不同纹样进行服饰设计;第四章明清的服饰艺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明代和清代官服与妇女服装在衣料与图案中的新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明代、清代服装衣料与图案特点(重点)识记:明清官服制度,妇女日常装的种类,图案的品类;理解:明清的文化背景;应用:图案的设计与应用说明;(二)明清服饰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次重点)识记:明清服装的基本款式;理解:明清的服饰禁令;应用:把握设计图案的使用与审美原则(三)清代冠服、袍褂的主要特征(非重点)识记:明清一般服装的特点;理解:吉祥纹样的寓意;应用:合理使用吉祥纹样并描述其文化含义;第五章近代的服饰艺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晚清时期服装、熟悉辛亥革命后的男装式样和妇女服饰样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西学东渐与近代服装的变革(重点)识记:近代中国服装的基本设计特点;理解: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服饰变化过程;应用:对服装可以进行设计说明并进行创造性发挥;(二)中山装与旗袍的演变(次重点)识记:中山装与旗袍的艺术样式与演变过程;理解:西方服饰对中国现代服饰的影响;应用:可以设计并分析中山装与旗袍的艺术特点;(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事业的发展(非重点)识记:服装的基本变化;理解:服装变化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应用:分析该时期的服饰样式与文化特征;外国部分(2学分)第一章外国古代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埃及、古代西亚服饰特征以及古代欧洲的服饰式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西方古代文明中克里特、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样式特点(重点)识记:克里特、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样式;理解:不同文化特征下的服饰样式特点;应用:分析各文明特征下的服饰艺术设计原则;(二)古埃及、古代西亚的服饰样式特点(次重点)识记:古埃及的服饰式样;理解:古代西亚服饰特征;应用:分析各文明特征下的服饰艺术设计原则;(三)古代欧洲的服饰式样(非重点)识记:古代西亚、克里特岛女子服装的典型样式;理解:西方古代文明中的服饰文化特点;应用:分析各文明特征下的服饰艺术设计原则;第二章中世纪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5-12世纪的西欧服装特点及服装造型风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拜占庭艺术及服装风格(重点)识记:拜占庭艺术及服装样式风格;理解:拜占庭文化背景与服饰文化;应用:能够分析拜占庭时期的服饰特点;(二)罗马式、哥特式艺术及服装风格(次重点)识记:罗马式、哥特式艺术及服装造型风格;理解:哥特式时期的服饰文化对西方服装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应用:能够分析罗马式、哥特式时期的服饰特点;(三)日耳曼人服饰的主要式样(非重点)识记:日耳曼人的服饰特点;理解: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文化背景;应用:能够以日耳曼人的服饰文化特点进行设计;第三章近世纪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巴罗克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重点)识记:巴罗克时期的服饰样式与特点;理解:巴罗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应用:能够熟练分析巴罗克时期的服饰样式与特点并进行设计与说明;(二)洛可可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次重点)识记:洛可可时期的服饰样式与特点;理解:洛可可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应用:能够熟练分析洛可可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并进行设计与说明;(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非重点)识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样式与特点;理解:文艺复兴的社会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应用:能够熟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并进行设计与说明;第四章近代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工业革命对服装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代的服装样式与特点(重点)识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代的男女服饰典型样式与特点;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服饰文化;应用:能够熟练分析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并进行设计说明;(二)新洛可可时代的服装样式与特点(次重点)识记:新洛可可时代的男女服饰典型样式与特点;理解:新洛可可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服饰文化;应用:能够分析新洛可可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并进行设计说明;(三)巴斯尔时代、S时代的服装样式与特点(非重点)识记:巴斯尔时代、S时代的服装样式与特点;理解:巴斯尔时代、S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服饰文化;应用:能够分析巴斯尔时代、S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服饰特点并进行设计说明;第五章现代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20世纪各时代服装特点与流行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现代女装的形成(重点)识记:夏奈尔与巴黎高级时装,部分优秀设计师及其代表作;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服装变化;应用:熟练分析社会文化、设计师、服饰特点;(二)迪奥尔时代、20世纪60年代服饰特点与变化;(次重点)识记:迪奥尔时代、20世纪60年代经典服饰;理解:20世纪以来服装的变化;应用:能够简要分析该时代服饰特点;(三)多样化时代的巴黎高级时装业(非重点)识记:著名设计案例与设计师作品;理解:服饰大众化的必然性与流行趋势;应用:能够分析代表作及其对当时流行的影响;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制订,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
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教材1.指定教材《中外服装史》,黄能馥,李当岐,藏迎春,孙琦,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参考教材《中国服装史》,华梅,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第3版《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版三、自学方法指导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