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
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
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
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
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一)研究动机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
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
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
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女性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通过以上历史的回顾,我们发现中国女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因此对于女性的研究就非常重要。
尤其是现阶段女性的研究就更加重要,他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对现阶段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找出中国社会中的某些巨大变迁。
(二)选择《中国妇女》的理由在中国,关于女性的杂志,期刊有很多,关于女性的媒体也很多,无论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去宣传,去描述女性形象,可以说他们都反映出该时期社会中女性形象特点,包括她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
对于《中国妇女》的选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样本选择的宏观原因中国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起于1992年《中国妇女报》发起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遗憾的是他没有持续下去。
1995年通过对首都主要报纸头版内容的分析,发现女性在主流报纸中处于“缺席”的位置。
2001年出版的《媒介与性别》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媒介与性别理论的专著。
该书作者卜卫按照传播过程的拉斯维尔5W模式,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划分为五个领域—作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他认为广告把女性定型为贤妻良母、美的对象、性工具或商品,这是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李慧英分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角色定型和性别发展在女性形象中的表现。
冯媛的研究发现新闻人物中的女性较少,其中社会角色以男性为主,家庭角以女性为主,这种性别角色分工强化了角色的陈规定型。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位的研究主要面向的是媒介中女性形象在男权文化中的过度。
指出了媒介塑造女性形象的偏见,以及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
在这里,风笑天老师曾经就《中国妇女》做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此文章深刻分析了50-80年代中国女性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变迁,并阐明了女性形象变迁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跟上述研究有所区别。
本文选择《中国妇女》目的在于借鉴风老师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并通过对风老师的研究结果与笔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中国女性的形象和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在众多女性期刊中《中国妇女》是中国女性期刊中起步比较造的,它见证了女性期刊的发展变迁,在众多期刊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全面,包括了女性的方方面面。
又因为《中国妇女》是中共中央妇女联合会主办的。
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认同的中国女性形象。
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中国现阶段女性期刊中女性形象有一个全面了解,进而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女性期刊中中国女性形象的特点,并希望通过对女性的变迁分析找出与中国社会变迁的某些关系。
2、样本选择的微观原因《中国妇女》自身的内容、品牌、发行量与读者群等优势是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微观原因。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
它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虽说《中国妇女》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支持。
但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有两次停刊,一次是1941年3月,另一次是1967年元月初。
这期间还因为一些原因改名,曾用《新中国妇女》,后在1956年1月起改回《中国妇女》。
作为中国女性期刊的领军者,它的内容一直是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
刊登杰出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情感,在妇女中深入人心。
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
笔者所调查的《中国妇女》是2010年出版的,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板块:法律声援、维权一线、职场维权、婚姻家庭、健康生活、消费理财、形象、生活、心理情感等。
这些板块全面而细致地描述了现代女性的形象特点。
因此要对中国女性做一个比较全面而到位的研究,并想从中得到女性形象变迁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国妇女》是最佳的选择。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女性形象比以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不同的人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着女性的方方面面。
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
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
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
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当代我国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对《中国妇女》的分析来研究中国女性形象的特点。
这里主要把2010年1月-12月发行的《中国妇女》杂志中所发表的人物通讯中的主人翁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缺少2月下半期的和7月上半期两本)抽取的样本总数为63个。
本文笔者主要依据七项指标对每一位主人翁进行分类和编码,这七项指标分别是:1、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49岁、50岁以上三类,以代表青年、中年、老年)2、政治面貌(分为党团员、一般群众包括未提及两类)3、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不详五类)4、行业(分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文教科卫、机关部队、其他六类)5、职业(分为工人、农民、商业服务业人员、教师及医务人员、文化艺术体育人员、家属及离退人员、科技人员、企业家专业户、军队及公安人员、干部等十类)6、劳模状况(分为劳模代表和非劳模代表两类)7、事迹(分为个人成就、工作业绩、服务他人、人生经历、贤妻良母、勇于斗争、女强人等七类)资料统计分析是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对上述七项各自的变量进行统计,然后依据结果分析从生理形象、职业形象、政治形象、知识形象、事迹形象五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解释。
二、《中国妇女》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生理形象年龄是女性角色形象的生理方面,因此对于不同的时期女性年龄分布的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女性的某些生理形象。
通过风老师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时期社会所推崇和表现的女性形象都有所不同,那么20世纪今天的女性年龄分布特点是什么,他们与50-80年代的你女性相比又有怎样的变化?下面是风老师研究的结果与笔者研究结果的结合,其中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内容均为风老师的研究结果,只有2010年的内容是笔者研究的结果(以后出现的表、图均以此标准进行)。
下面是本研究结果与几次全国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结果的对比。
(见表1)表1:按年龄与时期的交互分类统计(%)注:表中括号内的百分比分别为1953年、1964年、1982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1987年全国1%人口变化抽样调查结果,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从表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比例与人口普查中女性形象比例个不相同,有的比人口普查少,有的甚至是人口普查的两倍,就拿50年代来说,女性形象非常明显的集中在青年女性身上,其比重高达75%,几乎超出了该时期人口普查结果中青年女性人口比例的一倍。
而老年女性的比例却不到人口普查结果的20%。
在2010年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80年代的结果相似,中年女性的年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已经超过了青年与老年女性年龄比例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