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
(2018·青岛模拟)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 漠戈壁低 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 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 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 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 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 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 3~4 题。
3.“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4.“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 的是( )
解析:第 3 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 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 4 题, 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 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 C 图符合题意。 答案:3.B 4.C
(2018·合肥模拟)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 1~2 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2.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大
3.(2016·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 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
A.1 月 C.7 月
B.4 月 D.10 月
解析:选 C。仔细读逐时气温变化图,图中 7 月份一天内等温 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 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 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思维导图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一 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原理应用
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 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 图解如下:
太阳辐射
增温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大气的保温作用:_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_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
解析:第 1 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第 2 题,拉 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 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白 天太阳辐射弱,升温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 温下降慢。 答案:1.C 2.C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 6 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最新考纲 大气受热过程。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或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 象,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原理及实际应 用。 2.以生产、生活实例或地理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
命题方向 热力环流过程。 3.以区域等压线图或地面天气形势图为载体,考查 风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 响。
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2、CH4) 排放增多
→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
大气逆辐 射增强, 保温作用 增强
→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 变暖
(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通过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第 1 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 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 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第 2 题,由图并结合上题 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 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 况差异较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 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答案:1.B 2.C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 具有吸收、__反__射__和散射作用。 (2)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空气 地势高 → 稀薄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3)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 晴天多、阴 大气的削 太阳能 为干旱 → 雨天气少 → 弱作用弱 → 丰富
(4)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气候较湿润 — 阴雨天气多,污 大气的 太阳
→ 染物不易扩散, → 削弱作 → 能缺
盆地地形 — 空气密度大
用强 乏
(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1~ 2 题。
4.(2015·高考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选 D。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 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 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 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