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

一、小组背景:
1、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6-8人组成学习小组,最团结,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班为学习单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基本上属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学生之间的关联较为松散。

传统班级也建有小组,比如清洁小组、学习小组等,但任务和评价单一,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小集体。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改后的课堂是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属于主动研讨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因此,课改课堂学习小组的构建十分重要,
它直接关系着课改的成败。

二、小组建设:
1、人员组建。

小组组建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应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

小组内要推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还要配备学习长、纪律长、清洁长。

小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全面工作。

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成功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这样才能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而
达到互助合作的学习目标。

2、制度建设。

(1)约束机制。

小组应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让小组长有责有权。

小组长对全组方方面面的工作负责外,还应有权对全组成员进行约束,对违纪者有权处理。

当然,小组长也要置于全组成员的监督之下。

全组成员都要自觉遵守组章组规。

全组成员都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越规。

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帮扶机制。

每个小组都要建立帮带机制,优等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帮助差生,当然,差生也可以向优等生询问、请教、讨论问题,形成梯级帮带。

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对子”活动。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优帮差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结对子帮扶,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形式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达到“双兵双赢”的目的。

使小组的同学之间关系亲切、融洽、和谐,形成“组损我损”、“组荣我荣”的共识和观念。

(3)激励机制。

对落后者进行帮扶激励,对课堂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或展示优秀精彩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多为荣誉性的)。

每天、每周、每月要进行过程考核,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一学期进行总结表彰。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小组内相互竞争,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

三、小组管理:
1、过程管理。

(1)纪律的管理。

由小组纪律组长负责管理本组课堂纪律和自习课纪律,并对违纪学
生做好记载,作出处理意见。

(2)学习的管理。

由学习长组织课堂学习和讨论,收集意见和观点。

每天放学前将本组成员作业、听讲、答疑的情况记录到“每日评比表”中。

(3)清洁的管理。

由清洁长负责小组保洁的监督,安排小组清洁打扫。

(4)小组游学。

不适应本小组学习者向班主任提出“游学”申请,到向往的新小组学习。

但必须得到全组成员的认可。

2、考核评价。

(1)过程评价。

每天放学前小组长要将本组成员作业、听讲、答疑的情况记录好交给由记录到“每日评比
表”中。

每周班会时各小组将全组上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互相评价;最后由各组长将两项评价结果记录到“每周评比表”中。

每月对全班学生和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由学组长将评价结果记录到“每月评比表”中。

对表现优异和进步显著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2)结果评价。

以学期为单位,将各小组每个月的过程得分,加上学期末全组成绩得分的平均分计入小组,两项之和为小组的最后得分。

前八名为获奖小组,分一、二、三等奖,在班级中进行
表彰。

同时,评出优秀小组长,进行表彰。

引用【原创】班级中小组的建设与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