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版】【2014泰安市一模】山东省泰安市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解析版】【2014泰安市一模】山东省泰安市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14.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45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准确理解,由材料可得出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而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故B符合题意。

2.右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考点:科举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中世族子弟依然占据支配地位,下层民众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尽管较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但在人才选拔上依然不够公平、公正,仍然须进一步完善,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错误,与科举制本身的史实不符。

3.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B.议会、首相、上议院C.国会、总统、最高法院D.首相、议会、上议院【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雅典城邦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分别掌握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故选C。

4.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法制化B.渐进性C.普选制D.反封建性【答案】A【解析】考点:代议制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不难看出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均颁布宪法或类宪法以巩固革命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制化特征,故答案选A,BCD三项也是其重要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5.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答案】C【解析】考点:五四运动。

注意关键信息“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故选C项。

6.右面照片名为“Chinese Baby”(中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于1937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这一照片的流传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答案】B【解析】考点:抗日战争。

A项材料并未体现,材料只是说了日军的暴行;B项正确,材料中图片体现的是在日军轰炸下的中国的灾难形象,受到了国际进步势力的同情;C项明显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7.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答案】C【解析】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中文字“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而题肢中体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选择C。

8.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答案】A【解析】考点:一个中国原则。

题干反映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在民族利益上是一致的,说明国民党当局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大陆所拥护的,台湾并没有;实事上,是中共希望与国民党结合统一战线,B项说法错误;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说法是错误,两个政党是不同的阶级政党,D项说法错误。

9.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最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事件是A.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加入世贸组织【答案】C【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远亲不如近邻”体现的是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思想。

上合组织的成立是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的体现,其他各项都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因此选C.10.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D【解析】考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D项。

11.“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

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A.多极化趋势出现B.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答案】A【解析】考点:多极化趋势。

从题干中欧洲、中国的崛起对美苏的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的信息可知这应是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BC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1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表现在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佛教的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考点:小农经济。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牛耕是重要的生产手段,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故选B。

A项说的是政治制度;C项说的是文化政策,都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未体现。

13.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的手工业。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

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因此答案为C;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1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②地理大发现促进新旧大陆的联系③科学革命导致一系列新发明出现④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D【解析】考点:文艺复兴。

回答本题需注意“当代一历史学家”“在过去的200年中”这些关键信息和时间点,可以知道材料所指200年是19世纪、20世纪,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以来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文明的进步,本题应选③④项,第①项文艺复兴兴起于14~17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时间17~18世纪;第②项地理大发现指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时间上与本题不符合,可排除。

故选D。

15.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答案】C【解析】考点:民族工业的兴起。

依据材料中“天地之大德日生”,可以看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注重民生。

故从中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故选C。

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16.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③“新经济”的出现④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

②不对,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是指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③不对,“新经济”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并且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因此①④正确。

17.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考点: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

题干要说明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两者作为创举的根本相同点,两者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所以A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