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
缅 怀 先 烈 领 悟 革 命 精 神
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英雄们 坚韧不拔、英勇向前、追求 正义、乐于助人的精神!
做个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清明的习俗
踏青
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 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 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 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缅 怀 先 烈 领 悟 革 命 精 神
董存瑞
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 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 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 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 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 牺牲,此时,未满19岁。
缅 怀 先 烈 领 悟 革 命 精 神
刘胡兰
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 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 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 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 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 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 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 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雷锋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 因公殉职,年仅22岁。 因雷锋乐于助人,所以 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 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 词。1963年,毛主席把 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 锋纪念日。雷锋身上所 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 爱的胸怀、忘我的精 神。”正是我们民族精 神的最好写照。
清明习俗
பைடு நூலகம்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 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 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 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 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 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 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 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 是不宜提倡的。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 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邱少云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 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 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 了入党申 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 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 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 己的一切。”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 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 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 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 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 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 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 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但 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 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 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 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祭 英 烈
17级食品生物工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 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 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 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 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