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

一、绪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目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资金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资金短缺一直困绕着中小企业。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足够重视,尤其是企业管理界更应多作些研究。

这就是我选这个课题的动因和现实意义,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2.研究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都比较小,但其数量众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小企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源泉;其次,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补充作用;最后,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虽然中小企业具有上述作用和意义,但却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形,特别是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更是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程度。

可见,发展中小企业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其发展就陷于瓶颈难以突破。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各界对金融风暴争论不休,也出现了许多相关论题的研究,但国内外对于企业融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着不足与缺陷,西方对于融资理论研究较早,而在我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也尚未确立完善的理论体系。

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于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从研究方式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体系:一是以杜兰特(Durand,1952)为主的早期企业融资理论学派。

二是以MM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学派,此学派前面承接了杜兰特等人的观点,往后主要形成两个分支:一支是以法拉(Farrar,1967)、塞尔文(Shavell,1966)、贝南(Brennan,1978)等为代表的税差学派,主要研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之间的税差与企业融资结构的关系,另一支是以巴克特(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等人为主的破产成本学派,主要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问题,这两个分支最后再归结形成以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等人为代表的平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最优融资结构取决于各种税收收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

第三个分支就是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的发展,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优序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等等。

(1)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是“MM理论”。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1958)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得出MM理论,创建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

MM理论的无公司税模型认为,在没有所得税且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

公司税模型引入公司所得税的影响之后,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税盾效应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因而企业负债越高越好。

其后的米勒模型引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企业使用的负债越多,其价值就越高。

实践表明,MM理论无论是无公司税模型还是引入税后的模型,都与企业的现实经济活动相背。

(2)进入70年代以后,梅耶斯(Mayers,1984)采用了另一位经济学者唐纳森(Townsend,1978)早期提出的“优序融资”的概念并最早系统地将不对称信息引入企业融资理论研究,随后,在与迈基里夫共同合作的“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的融资和投资决策”一文中建立的梅耶斯一迈基里夫模型,系统地论证了其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心思想“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券融资。

”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各种融资方式的信息约束条件和向投资者传递的信号是不同的,由此产生的融资成本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它是解释在特定制度约束条件下企业对增量资金的融资行为,具有短期性,无法揭示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

(3)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部分地弥补了中小企业融资顺序理论的缺陷。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

这理论表明,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结构也随之变化。

其基本规律是,越是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外部融资的约束越紧,渠道也越窄;反之亦然。

总体来说,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并在西方各国的企业融资行为中起到了理论的指导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完整的解释,以上各个理论学派也仅仅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的现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对于融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近年发展迅猛,并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对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视,出现了一些针对此问题的研究。

其中有林苑在2009发表的《浅析我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文,阐述了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融资问题,简要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之道。

其他相关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基本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企业由于其信息不透明,往往不能够提供充分的抵押或担保,使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林毅夫、孙希芳,2005),导致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遭遇融资困境。

在此情况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不足:(1)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2)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尚未明确;(3)政府扶持政策的作用对象也缺乏针对性或重点。

因此,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是国内专家学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正常的资金融通体系和渠道,完善中国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非常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学习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作法。

(三)本文结构和研究内容本文主体内容共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总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让以后的写作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概述,主要是概述了融资的含义,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作了介绍,并从企业融资方式的相关内容、选择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概括论述,了解了企业融资方面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是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以及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3个视角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

第四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主要也分为三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分别怎样导致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五部分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针对其原因,分别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小企业融资概述(一)融资含义企业融资是指以企业为主体融通资金,使企业及其内部各环节之间资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运动过程。

当资金短缺时,以最小的代价筹措到适当期限,适当额度的资金;当资金盈余时,以最低的风险、适当的期限投放出去,以取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

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相关内容1.企业融资的方式(1)融资方式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依靠企业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新增资金需求。

内部融资以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和计提折旧形成的资金作为资金来源。

外部融资是指从企业外部获得资金,具体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

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是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债、信托产品等方式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因而,银行贷款就成为企业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2)融资方式按照融资中产权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权益融资(或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资金无须还本付息,被视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

而债务资金必须定期还本付息,它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

2.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资金是企业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的血液,如何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

每个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必须清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有关因素。

(1)外部因素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是指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外部客观环境。

主要是指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

外部客观环境的宽松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必须遵循税收法规,同时考虑税率变动对融资的影响。

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活动。

此时,融资方式的风险、成本等也会发生变化。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理财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期,企业需要通过负债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大量资金,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而当政府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时,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应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2)内部因素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经营和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力、资本结构、控制权、企业规模、信誉等方面的因素。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内部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融资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变化。

3.融资方式的选择策略(1)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优序理论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首选是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是指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在内部融资不足时,再进行外部融资。

而在外部融资时,先选择低风险类型的债务融资,后选择发行新的股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