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说明书目录绪论……………………………概述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第六章…………………………….矿产资源第七章…………………………….地质灾害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绪论本工作地区为低山丘陵地段,主要河流有希力特河,敖尼尔河等,河流总体由西向东流动,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沿河谷分布,形成该地区相对肥沃的土地,易于耕种。
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10条地质路线116个地质点的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
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
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在本区出露有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以及奥陶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的地层。
主要地层单元包括: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更新系上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17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本区奥陶系和侏罗系出露面积最大。
本地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岩体的展布与NE向断裂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
本地区的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包括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张性断裂等。
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也相对广泛,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组成。
相对于本区的矿产资源,几乎无矿化信息,无法研究其成矿可能性。
由于本地区的地层相对厚度及硬度的特性,其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是小,但是断层的广泛分布以及火山口使得地震及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下面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上述的地质概况进行了构造发展史的讨论。
第二章地层本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上统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上新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0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但奥陶系为本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在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出露。
第一节奥陶系本区内出露的奥陶系为上统的裸河组,分为上、下两段,该组地层的厚度约为1000m 语在本区中部地区出露范围比较广,该组的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区域上与下伏地层Pt3Hgn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一、裸河组下段(O3lh1)该段地层出露的本区的中部,出露面积较大,厚度为659.1m,该段的岩性主要为变质细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细粉砂岩。
原岩为一套滨海相碎屑沉积建造。
变质细砂岩:风化面黄褐色、灰白色,新鲜面灰色,变余碎屑结构。
难以用肉眼区分矿物,粒度小于0.2mm,里面夹杂有粗砂粒,为暗黑色小斑点,含量小于5%。
局部露头可见变质细砂岩中夹有少量板岩,两者均发育劈理,板岩中劈理更为密集。
石英砂岩:呈灰白色,石英含量大于95%,石英磨圆高,分选好,几乎没有杂基,为硅质胶结。
长石石英砂岩:风化面为浅红色,新鲜面为灰白色,碎屑结构,块状构造,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石英碎屑磨圆高、分选好,含量约75%,长石圆度较差,分选一般,含量约20%,粒径在0.125-0.5mm。
平行层理发育。
粉砂岩:层理发育。
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灰黑色,板状构造,板劈理较发育。
二、裸河组上段(O3lh2)该段地层出露在本区的中南部和东北部,厚度为350.2m,该段地层主要为变质程度比较低的板岩,包括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
原岩为浅海泥岩建造。
泥质板岩:风化面浅褐、浅灰色,新鲜面灰色、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见少量绢云母、黑云母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偶见细小石英砂屑。
发育板劈理。
粉砂质板岩:风化面黑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泥质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
板劈理发育,少数板岩中发生硅化现象,板岩中有石英脉侵入。
发育板劈理。
第二节侏罗系本区内出露的侏罗系为中侏罗统的塔木兰沟组和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厚度分别为1188.4m、561.2m,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西和南东的部分地区,该套地层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组成。
与下伏地层奥陶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一、塔木兰沟组J2tm该组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南部,出露面积较大,西北部有少量出露。
该组地层主要为火山岩,岩性为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
玄武质安山岩:风化面紫灰色,新鲜面深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安山质角砾岩:灰褐色安山质角砾岩,角砾熔岩结构,基质微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安山岩与安山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风化面褐黑色,新鲜面黄褐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岩和凝灰岩,呈次棱角状,分选差。
二、满克头鄂博组J3m该组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出露面积小,该组地层主要为火山岩,岩性为浅褐色流纹质岩屑角砾岩、浅褐色含角砾凝灰岩、含角砾晶屑凝灰岩。
流纹质岩屑角砾岩:新鲜面灰黑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粗安岩,花岗岩,次棱角状。
含角砾凝灰岩:鲜面灰色,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层理发育。
含角砾晶屑凝灰岩:风化面黄褐色,角砾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角砾为流纹岩与凝灰岩角砾。
第三节第四系本区出露的第四系地层为上更新统大黑沟组褐色橄榄玄武岩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上更新统主要分布在本区,全新统主要沿河流两岸沉积分布。
一、上更新统大黑沟组Qp3d该组主要分布在本区中南部河谷的北侧。
岩性主要为褐色橄榄玄武岩、火山集块岩。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褐色橄榄玄武岩:新鲜面灰色,斑状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斑晶为橄榄石,岩石为溢流相,潜火山相。
火山集块岩:集块熔岩结构,块状构造。
集块成分复杂,主要为流纹岩、凝灰岩、次圆-圆状,岩石为火山爆溢相,近火口相。
二、全新统现代河床冲洪积物Qh pal该时代沉积物为现代河床冲洪积物,主要沿河流的两岸分布,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粘亚粘土、沙土、砂砾石等松散物组成。
第三章岩浆岩本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部、西北部地区。
岩体的分布走向与北东向断裂走向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为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
第一节侵入岩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γ1P1),主要位于本区的西部、西北部地区。
中细粒钾长花岗岩(γ1P1)该时期的中细粒花岗岩主要位于本区的西部以及西北部地区,出露面积约为8km2。
西部的岩体呈北东向分布,岩体侵入到裸河组地层中;西北部见有侏罗纪塔木兰沟组沉积接触覆盖于岩体之上。
细粒花岗岩的特征为细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有钾长石50%,石英40%,暗色矿物约有10%左右,主要以黑云母为主。
第二节火山岩本区内的火山岩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纹岩、晶屑凝灰岩。
一、玄武质安山岩:风化面紫灰色,新鲜面深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二、安山质角砾岩:灰褐色安山质角砾岩,角砾熔岩结构,基质微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安山岩与安山质凝灰岩三、火山角砾岩:风化面褐黑色,新鲜面黄褐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岩和凝灰岩,呈次棱角状,分选差。
四、流纹质岩屑角砾岩:新鲜面灰黑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粗安岩,花岗岩,次棱角状。
五、含角砾凝灰岩:鲜面灰色,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六、含角砾晶屑凝灰岩:风化面黄褐色,角砾晶屑凝灰结构,层理构造,角砾为流纹岩与凝灰岩角砾。
七、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风化面浅黄色,新鲜面深灰黑色,含角砾凝灰结构,熔结碎屑结构,塑变岩屑呈透镜体、焰舌状,假流纹构造。
角砾成分:流纹岩、英安岩、粗安岩、凝灰岩,棱角—次棱角状。
八、流纹岩: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浅黄色,斑状结构,弱流纹构造。
斑晶为: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
第四章变质岩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相对广泛,主要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
其中变质杂岩片麻理与板岩霹雳的方向与本区构造线方向即断裂延展方向一致。
第一节奥陶系裸河组浅变质岩系一裸河组下段变质细砂岩:风化面黄褐色、灰白色,新鲜面灰色,变余碎屑结构。
难以用肉眼区分矿物,粒度小于0.2mm,里面夹杂有粗砂粒,为暗黑色小斑点,含量小于5%。
局部露头可见变质细砂岩中夹有少量板岩,两者均发育劈理,板岩中劈理更为密集。
发育板劈理二裸河组上段该段地层出露在本区的中南部,出露面积约为相对较小,厚度为350.2m,该段地层主要为变质程度比较低的板岩,包括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
泥质板岩:风化面浅褐色、浅灰色,新鲜面灰色、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见少量绢云母、黑云母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偶见细小石英砂屑。
发育板劈理。
粉砂质板岩:风化面黑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泥质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
板劈理发育,少数板岩中发生硅化现象,板岩中有石英脉侵入。
发育板劈理,灰黑色粉砂质板岩夹石英岩,石英岩的厚度约在6米左右。
第五章地质构造本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组成。
褶皱构造表现为规模较大线性褶皱,其轴迹呈北东方向展布,与区域主体构造线方向一致,轴面南东方向倾斜,枢纽向南西或北东向倾伏。
断裂构造包括NE向逆冲推覆构造,NE向走滑断层和NW向张性断层等。
第一节褶皱构造本区褶皱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上、下段组成形成轴迹北东向延伸的宽缓的背斜和向斜构造。
中部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及其北东延长线方向为背斜核部,地层由裸河组下段组成,花岗岩侵入到该背斜的核部。
背斜的两翼分别形成两个向斜构造,核部由裸河组上段组成其延伸方向与背斜一致。
第二节断裂构造一、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分布在图幅的东南部地区,延伸近20km。
根据路线点的描述信息,裸河组板岩逆冲推覆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之上。
推覆体前锋呈弧形展布,弧顶指向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