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教案-第5章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教案-第5章


120 g/t五个试点,然后根据最优试验结果确定最优因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② 序贯试验法:不是试验前安排的全部试点,而是先按排少数几
个水平选矿试验,找出选别指标的变化趋势,再安排下批试点。
例如:为了寻找抑制剂Na2S的最佳用量,先安排400、600、800 、1000 g/t四个点进行试验,如果发现选别指标逐渐是高的,那么 下批试验就可以安排较高用量的几个点进行试验,例如:可以1000 、1200、1400、1600 g/t几个点,找到最佳点为止,(说明:不一 定安排四个点也可以更多)
⑴系统误差:由于试验技术(包括测试技术,试验方案、仪器设备)带到试验 数据中的误差,它每次部是以同样大小的差异出现于每次试验中,在试验前仔细
检查试验方案、仪器设备,有时还必须对试验数据进行特殊修正。
⑵ 过失误差:试验人员的过失以及试验事故带来的误差,这个必须避免。 ⑶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由于有许多不能加以控制的独立因素所造成的、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②多因素组合在一起同时试验(从整体到个体)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可揭示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快地找到最佳水平; 缺点:数据处理困难。 ⑵ 从(如何处理)多水平的角度出发有: ① 同时试验法:试验前将全部试点安排好(一次确定试验条件),传统的均 分法和穷举法就是同时试验法。 例如:某试验为了确定黄药的最优用量,事先确定黄药的用量范围是 40~100g/t,试验精度为20 g/t,按同时试验法就必须安排40、60、80、100、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㈡ 变量的度量(对数据的波动程度进行度量)
例5-1:假设某厂对旋流器的分级效率进行8次测定,结果如下:
序 号 1 i 分级 效率 60 E%
⑴ 子样平均值:
2
3
4
5
6
7
8
61
64
59
组数据中我们无法得出什么结论,必须进行数据处理,那么
1 8 1 ˆ E Ei (60 61 64 59 56 66 60 62) n i 1 8
= 6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⑵ 离差: d i
八次结果:
Ei E
2 3 4 5 6 7 8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为说明问题,将书例5-1 分为两组:
⑴ i =1~4,RⅠ=5%;
⑵ i =5~8,RⅡ=10%。

R 7.5%,当l=2,n=4时,d=2.15%
(%) ˆ 1 R 1 7.5 3.49 d 2.15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4 统计检验
根据正态分布规律可知,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 u=2时,α =4.6%(判断错误的概率4.6%,可信度95.4%);
u=3时,α =0.3%(判断错误的概率0.3%,可信度99.7%);
u=1.96时,α =5%(判断错误的概率5%,可信度95%)。 α 是显著性水平,表示你判断是否错误的概率的数量指标。
n
倍。即: n
n
ˆ 1 R d
式中:d —— 系数,与测试数据的个数N有关,当 差的平均值,带入式中进行计算。
N (2,10) ,查书表11-1
;当N >10时,因估计值的误差大,需分组对每组求极差,再算出每组极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缺点:片面性较大,精确度小 ② 算术平均误差δ :算术平均误差是指各离差绝对值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 d
i 1
n
i
|
n
优点:能较好反映各项测试结果的平均大小
缺点:不能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
1 0 3 2 5 5 11 =2.25(%) 8 但两组误差的离散度就不一样,精确度就不一样。
第五章 试验方法(又名试验设计)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5.2 统计检验 5.3 析因试验 5.4 多因素序贯试验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第五章 试验方法(又名试验设计)
前面四章中:
绪论主要讲述了试验任务的交接、工作计划的拟定。 第二章讨论了试样如何采取和制备(包括矿床采样、选矿厂采取样以及试验前
一次一因素试验法是传统的试验方法:即每次只变动一个因素而将其他因
素固定在某一适当的水平上,找到了第一个因素的最佳条件后固定下来,再依次 寻找其他因素的最佳条件(从个别到整体)。这种方法的优缺点为:
优点:数据处理简单,结果简单明了;
缺点:因素间有交互作用时,试验必须重复,工作量大,且可靠度差。(不 能揭示交互作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序贯试验法具体分消去法与登山法。
消去法:预先确定试验范围(知识面必须广,经验丰富,对矿石
性质相当了解),通过试验逐步缩小试验范围到所要求的精度为止 。(精度:条件变差大于试验误差的最小间隔)消去法具体分:平
分法、分批试验法、0.618法、分数法。
可避免,但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利用统计检验进行识别。
(取决于仪器设备的精确度,准确度:指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精确度:所提供平均值的分散度。准确度越高,精确度可以下降,也可以升高, 可能有系统误差存在) 各种变差和随机误差经常交织在一起——需用统计方法来解决。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4 统计检验
㈠ u检验法
u检验法实质:变差同标准差的比值。
E E u ˆ ˆ M N
式中:u —— 变差与母体标准差的比值;
——“真值”;
E —— 测试结果平均值;
—— 母体标准差。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2013-11-19
5.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经统计计算得:
绝对值大于标准差的试验误差出现的概率31.7%;
绝对值大于标准差2的试验误差出现的概率4.6%; 绝对值大于标准差3的试验误差出现的概率0.3%; 说明了绝对值大于标准差3的随机误差的概率是很小的,在没有 条件变差的情况下若出现了大于3的误差,说明产生了过失误差 ,必须引起注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是否出现较大的误差 ,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呢,下面我们就先从统计检验开始来探 讨误差的检验方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㈠ 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⑴ 参数:描写某一随机变量的数量指标。
⑵真值(母体平均值)μ :测试次数无限多时测试结果
的平均值(很难知道) ⑶ 子样平均值:测试次数有限多时,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 ⑷ 参数估计:对所测参数的真值进行估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5.2 统计检验
变差:⑴ 条件变差:试验条件的改变(方案、流程、
设备及工艺条件改变而引起的误差)预期目的。
⑵ 试验误差:试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其中系统
误差、过失误差必须避免;随机误差则利用统计检验识别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1 变差的分类
一组参差不齐的数据间的差异:
1-α 即表示可信度(可靠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4 统计检验
㈡ t检验 t检验的原理与u检验是一致的,是变差与子样标准差的比值
登山法:好象是瞎子爬山,以小范围开始,根据信息逐步向更优 的方向移动,使选别指标逐步提高,直到到达顶点为止。登山法具 体又分:最陡坡法、调优运算、单纯形调优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从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发现同时试验法和序贯试验法
有自己的特点:
ˆ s
SS n 1 ( Ei E ) 2
i 1 n
(这里必须搞清楚自由度的概念:所谓自由度就是变数的独立值的数目。
n 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例]5-2 假设全班61人分成四组,1组13人,2组15人,3组15人,最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
ˆ
(E E )
i 1 i
n
2
是各个单次测试离差的“平均值”
n 1
的离差,而不是测试数据本身平均值的离差。 n次测试结果平均值的标准离差 ˆm 比单次的小 ˆ ˆ 或 m m *因此可由极差R估计标准差*
则本例中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③ 标准离差
母体标准差:
n 式中:Ei —— i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E )
i 1 i
n
2
μ —— 母体平均值; n —— 测试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