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块化设计方法的服务机器人结构设计

块化设计方法的服务机器人结构设计

(1.The Key State Laboratory ofFlui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za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2.Department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中图分类号:TP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51(2010)02—0001—04
Structure design of service robot based on modular design method SHU Chan91,XIONG Ron92,FU Zhou—don91

图2位姿描述
万方数据
图3驱动轮结构
第2期
舒畅,等:基于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服务机器人结构设计
·3·
(1)驱动轮采用与减速器输出轴直连的传动方 式,结构紧凑,并简化了传动机构。
(2)在传动机构中加入一对深沟球轴承,使车轮 带来的径向力作用于支架,减速器输出轴只承受扭矩, 避免了减速器输出轴上受到过大的径向力而影响减速 器的寿命。
本研究面向各类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提出一
种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模块化结构分析,详细介 绍各模块的功能定义和结构设计。实验结果证明:其 具有良好的移动特性,各模块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1模块化结构分析
机器人模块化体系结构是指对机器人各功能构件 进行模块化、标准化分解,实现软、硬件分离与功能独 立化,充分体现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可重构的通用机 器人的总体系统概念设计”·。国内外观点认为,为推 进服务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必须研究模块化 的机器人体系结构,将不同功能构件作为组成机器人 系统的元素,最终通过集成这些模块来构建满足用户 需求的机器人系统。
(5)
将;=(壶夕台)7代入,可得:
图1机器人模块构成
下面对不同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2行走模块设计
行走模块是机器人的移动驱动单元,目前应用较 多的移动方式通常有车轮式、履带式、关节式和复合 式。这里介绍一种(2,0)排布的车轮式行走模块口。。 该行走模块采用双电机差速控制2个驱动前轮,通过 控制左右轮转速来实现移动,具有精度高、转向灵活等 优点。每个驱动轮结构相同且相互独立。
(3)轮毂和轴采用锥面涨紧套进行连接,这种连 接不会削弱连接轴、毂强度,并具有易拆卸、无间隙、对 中性好、传动力矩大等优点。
(4)模块结构独立,通过各模块上设计的标准化 机械接口可方便地进行组装。
3身体框架设计
服务机器人的身体框架用于连接其他模块,搭载 各类控制板卡、传感器和人机接口。为使内部结构紧 凑、易于维护,身体框架在空间上应具有多层结构,并 且具备通用的机械接口。身体框架从下到上分为3个 空间层次:第1层为底盘,用于安装行走模块、蓄电池; 第2层安装各类控制板卡、传感器和人机接口;第3层 安装关节驱动模块。
图7Ⅲ型关节驱动
关节驱动模块在结构上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舵机并联输出或同步带二次减速的方式 作为关节驱动,其结构紧凑、控制方便。 (2)模块间均可通过同种规格螺钉与支架连接, 拆装方便。通过变更支架形式或安装孔位即可调整关 节之间相对位置。 (3)开发出的不同关节驱动模块可根据需要进行 组合应用于不同的服务机器人,避免了重复设计,降低 了设计成本。
模块化机器人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模块的划分 和模块的设计。模块的划分既要考虑模块化机器人的 应用范围、工件特点和性能,同时也要符合以下几条基 本原则:
收稿日期:2009一lI一04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7AA041603) 作者简介:舒畅(1985一).男,四川攀枝花人,主要从事机器人学及机械设计方面的研究.E—mail:8j伽一shu@zju.edu.cn 通信联系人:傅周东,男,副教授.E—mail:zdful00@126.corn
4关节驱动模块设计
关节驱动模块用于实现关节的相对运动及动力输 出。典型的服务机器人关节自由度分布如图5所示: 两只手臂各有4个自由度,分布于肩部和肘部,头部有 2个自由度。这10个自由度两两为一组,每组2个自 由度的旋转轴呈正交布置。本研究将关节驱动模块按 驱动力矩分为3种类型,如表l所示。




不考虑轮子本身的弹性系数及阻尼对系统的影 响Bm’,并假定机器人在水平面上运行,轮子与地面满足纯 滚动运动条件。机器人在平面上的位姿描述如图2所示。
l =
』f-_●、 .妒.妒 2 、Il-,
COS
,一, ,J-l、 C 0 S 9日
(6)
选取车轮的角速度讧为状态分量,可得运动学模型:
0 COS

sin 0
节驱动
笔者建立了固定坐标系{,。,,:},固结于机器人
底盘的动坐标系{X。,X:},P为两同定驱动轮中心连 线的中点,0为车体相对于圊定坐标系姿态角。
本研究定义了三维广义坐标向量来表示机器人底 盘的位姿为:
f=(弗),0)1
(1)
定义旋转变换矩阵为:
r,c。s口 01 sin口
R(0)=I—sin 0 0 COS 0
万方数据
·2·




第27卷
(1)每个模块单元在功能上应具有独立性,可实 现某一特定的功能。
(2)每个模块单元与其它单元之间的连接应尽可 能的简单,机械接口连接应方便、快捷、可靠。
(3)每个模块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应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
本研究将服务机器人从机械结构上分为3种主要 功能模块M刁1,分别为行走模块、身体框架、关节驱动模 块(如图l所示),同一功能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尺度和 运动方式。行走模块是机器人的移动驱动单元;身体 框架用于搭载其他模块、各类控制板卡、传感器和人机 接口;关节驱动模块用于实现关节的相对运动及动力 输出。机械结构上,3种模块互相独立,通过变更和组 合3种模块就能搭配出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的机器人 产品。每一个模块可方便地进行更换。
(2)
lo

lj
图2中,轮子中心为A;(江1,2代表左、右轮),朋;
长度为f。轮子相对于起始位置的转动角分别为妒.、妒:。 轮半径为r。由纯滚动条件可得约束方程如下。
对1轮:
[一l 0 z]R(0)亭+咖。=0
(3)
对2轮:
[1 0 z]R(0)f+面:=0
(4)
同时,两轮满足:
[0 l 0]R(0)f=0
摘要:为了降低服务机器人的开发周期与成本,基于模块化设计方法,对服务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
了模块化划分,并对传动结构布局、传动实现、身体稳固性、模块化结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样
机组装及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服务机器人产品开发周期短,其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模块化;服务机器人;结构设计
第27卷第2期




2010年2月
Journal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Engineering
匮,机器天技术◆溺
Vol-27 No.2 Feb.20lO
基于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服务机器人结构设计
舒 畅1,熊 蓉2,傅周东1 (1.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7)
头部关节驱动模块(m型)的结构如图7所示。 轴承组件中包括1个带止推滚珠的滚针轴承和1个深 沟球轴承,保证头部运动时不会晃动。安装座上有螺 纹孔,模块通过螺钉固定。输出轴同样通过固定环将 动力输出。
输出轴
大轮
图8跳华尔兹实验
6 结束语
本研究提出并阐述了服务机器人的一种模块化结 构设计方案。设计从功能定义和零件选型着手,使机 械结构满足机器人模块化体系要求;对传动结构布局、 传动实现、身体稳同性、模块化结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 详细阐述;并根据设计分析制作了服务机器人样机。 样机组装及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案开发周期 短,制作出的机器人性能稳定。
0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器人的应 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工业领域向军事、医疗、 服务等各个领域渗透…。传统的机器人设计主要面 向特定的应用场合,机械结构往往根据应用展开定制 性的设计和研制,不同应用的机器人机械结构事实上 存在很多的重复设计。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 茨曾预言旧1:个人服务机器人将重复个人计算机产业 崛起的道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趋 势下,面向特定应用的机器人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满 足快速增长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为了实现机器人产业 化,必须将模块化设计思想引入到机器人设计中。在 过去的20年中,模块化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 概念性研究到实体机器人制作的整个过程,并已经在 工业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旧…。
(7)



由式(7),代人具体的r、Z值,给定左右轮的角速
度章i和姿态角0,即町确定机器人的运动状态。由于 减速器的减速比为i,理论上给定电机某一角速度∞,
即可知轮子此时的角速度为oJ/i。但由于传动机构带
来的偏差,轮子转速会产生误差,影响机器人移动精
度。为了从机械结构上提高行走模块的控制精度,本 研究做了如下优化,如图3所示:


图5 自由度分布 表1模块驱动力矩kgf·cm
本研究中的驱动部件选用韩国Dynamixel公司生 产的RX-64系列数字舵机,该款舵机具备总线式控制 结构,峰值转矩可达64 ksf·cm,适合用作关节驱动。 经实测,为使RX-64舵机不因发热量过大而自我保 护,它的连续输出转矩不应超过20 kgf·cm。故在肩 部采取了两种方式增大舵机的出力:一种是两舵机通 过齿轮啮合并联输出;一种是通过2:1同步带减速输 出。头部同样采用同步带减速方式增加舵机的输出力 矩.减速比为4.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