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概况
盂县地处晋东,太行山西麓,与河北省平山、井陉,本省五台、定襄、阳曲、寿阳及本市平定、郊区接壤,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
全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
盂县是一个资源大县,拥有煤炭、铁矿、铝矾土、大理石等矿藏30多种,尤以煤铁为最,煤炭地质储量37亿吨,年产量1200万吨,是山西省的主要产煤大县之一。
盂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耕地面积50万亩,农作物种类多样,年粮食产量1亿公斤左右。
全县绿化覆盖率30%。
盂县是一个经济大县,以煤炭、耐火、冶金、铸造、磁材、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25位左右。
盂县是一个交通大县,是石太高速铁路唯一中转站,处于正在建设的阳(泉)五(台山)、太(原)阳(泉)高速公路枢纽位置,拥有出省通道三条,国道一条,省道三条。
盂县是一个旅游大县,春秋时期曾独立建国,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世界十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藏匿地——藏山等人文景观,又有两山一水两洞等自然景观。
近年来,我们围绕率先全市发展,建设全省强县“两大目标”,抢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晋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开发“三大”机遇,全力实施“开发、转型、突破、跨越”四大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科教现代化、农民知识化“五化”进程,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盂县是一片古老神秘而焕发勃勃生机的宝地。
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使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孕育了一大批社会精英。
千百年来,在这古老的热土上,名人辈出,
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
有名垂正史的功臣名将李廉溥,流芳民间的义勇军首领李化龙,鸿儒巨将王晦,名医张楷、国画家贾敬之、诗人高长虹、小说家高歌、现代著名文学家张石山等。
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传奇秀美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远近闻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全县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3处,省级3处)。
其中以藏匿晋国赵氏孤儿而闻名遐迩的藏山庙为代表的古建筑,以千佛寺摩崖石刻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址最负盛名;有享誉全国的北方溶洞、水神红叶,特别是温泉疗养区,景色优美,设施齐全,气侯宜人,是健身、疗养、旅游、休闲的上乘之选。
盂县是一片充满希望且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沃土。
充足的水利和电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滹沱河、龙华河两岸肥沃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灌溉条件,是发展高效、科技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优良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考察、投资,为盂县经济腾飞提供了可靠保障。
盂县人民勤劳善良而又热情好客,我们将以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竭诚欢迎海内外有志有识之士,来盂县作客,观光旅游,采风宣传,投资开发,兴办实业,亲身感受盂县独特魅力,共享经济繁荣带来的巨大利益。
盂县历史沿革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
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
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
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
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
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
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公里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
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据王先谦《汉书地理志补注》引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晋大夫孟丙之孟当作盂。
广韵,左传:晋有盂丙,则是以邑为姓。
”又引顾炎武说:“以其为盂大夫,而谓之盂丙。
”可知,“孟”字实是“盂”字的误笔)
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
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
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隋唐时期,辖治屡有变更。
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参见兴人寺、岳寺魏武定年间造像碑及千佛寺摩崖造像)。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的府太原郡。
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分天下为2京13省。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后道撤消。
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
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
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
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
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
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
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
2001年全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现在的8镇6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