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_口算除法(精)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_口算除法(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2课时口算除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卡片口算:
4÷2= 8÷4= 10÷5= 16÷8= 40÷2= 800÷4= 400÷2= 600÷3= 1000÷5= 1600÷8=
学生开火车练习,当学生口算到后面两个的时候会有难度。

那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口算除法,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2页例2的情景画面:
(1)学生读题。

(2)找出题中的信息,并说出哪些是已知,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求?
(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把120看作是12个十,12÷3=4,所以10×4=40(张)。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40×3=120,120÷3=40(张)。

方法三:把12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120÷3=40(张)。

教师总结摆小棒的过程,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试一试:140÷7= 350÷7=
2.教学教材第1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2)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怎样求解呢?
(3)学生根据例1、例2的学习,提出解决方法。

(4)分析、汇报并板书。

方法一:(结合实物)把6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2,所以66÷3=22(张)。

方法二:66是由6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因为60÷3=20(张),6÷3=2(张),20+2=22(张)。

所以66÷3=22(张)。

方法三: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2×3=66,所以66÷3=22(张)。

小结:通过口算,我们知道了进行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可以将被除数分解成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然后分别相除再相加;或者将被除数平均分成除的份数就可以求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20
120÷3=40
方法二:12÷3=4
120÷3=40
例3 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

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素材积累】
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