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出疹鉴别

小儿出疹鉴别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五)营养障碍:可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
性浮肿、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干眼症等。 (六)结核病恶化
【诊断】
典型麻疹可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必 要时辅以特异性检查。
一、流行病学史 了解当地麻疹流行史,与麻疹病 人接触史,以及患儿的免疫接种史。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及埃可(ECHO)等病毒 引起。出疹部位多见于口腔、手指背面、足边缘。多见于5岁以 下儿童,1-2岁最多见,成年罕见。出疹前可有前驱症状。典型 皮疹为水痘样皮疹,主要见于手足、指(趾)背或侧缘,尤其是 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的侧缘。皮疹为水疱疹。与皮疹同时或 稍前在口腔出现疼痛性小水疱,迅即破溃呈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 外周红晕。病程约一周。
小儿出疹性传染病的鉴别 海南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小儿出疹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疾病有麻 疹、猩红热、水痘、风疹、幼儿急疹等。
小儿出疹性传染病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病原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2、有流行趋势,冬春季发病较多。 3、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 4、均有明显的皮疹。 5、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以上,5岁以下儿童,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Kawasaki disease)
多见于婴幼儿,特点为急性发热伴有皮 肤粘膜病变和淋巴结肿大。 发热:为最早表现 皮疹:在发热同时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
形性。
肢端变化:为本病特征之一,当肛周皮肤、指趾
未端出现脱皮水肿时,诊断即可成立。
二、临床表现 下列各期典型表现有诊断意义: 1)前驱期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出疹与发热的关系,出疹顺序和皮疹形
态。 3)恢复期疹退后麦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 三、特异性检查 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期初,从
鼻咽拭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疹病毒分离和 血清学检查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幼儿急疹
(Exanthema subitum)
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由 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 而一般情况好,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降温 同时或热退后出现红色斑丘疹,皮疹似麻疹样, 数小时消退,2-3天皮疹消失而不留任何痕迹, 预后良好。
本病发热期咽峡部充血,偶有眼睑水肿, 前囟膨隆。病程中也可出现惊厥,但脑病罕见。
贫血性划痕
帕氏线
水痘(Chickenpox, Varicella)
一传
部染
位病水
可,痘
见皮是
各疹由
期分水
皮布痘
疹 , 俗 称 “ 四 世 同 堂 ” 。
2-3
呈 向 心 性 , 出 疹 天 后 ,
带 状 疱 疹 病 毒 引 起 的 另 一
同种
风疹
(Rubella german measles)
为风疹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 由于一次发病后可获终生免疫,主要见于儿童。 前驱可有上感症状。皮疹为充血性斑丘疹,疹 间有正常皮肤,约1-2天后皮疹消退,不留痕迹。 可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较轻,并 发症少,
3~5天。(热、咳加重) ⒋恢复期:出疹3~5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
消退。(色素沉着、脱屑)
B.其他类型麻疹
⒈轻型麻疹. ⒉重型麻疹. ⒊无皮疹型麻疹. ⒋非典型麻疹. ⒌成人麻疹.
【并发症】
(一)喉、气管、支气管炎 (二)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麻
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心肌炎 (四)麻疹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肢端水肿
川畸病脱皮
肛周脱皮
药疹
(Drug eruption,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多种药物可通过多 种途径造成皮肤粘膜炎 症反应,药疹形态多样, 有水疱、荨麻疹、麻疹 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 湿疹型皮疹、多型红斑。 严重时可致皮肤剥落坏 死等。当为麻疹样或猩 红热样皮疹时,要根据 明确的服药史,潜伏期 以及皮疹的发展过程, 与出疹性传染病鉴别。
粘膜表现: 淋巴结肿大:
川畸病皮疹
常见皮疹有麻疹样、深红麻疹样斑丘疹,以及猩红热样皮 疹,一般无水疱和结痂。发热时间和出疹时间没有特定关系,
肢端变化
在发热早期,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指、趾呈梭 状肿胀,并有疼痛和关节强直,与急性类风湿关节近似, 继之手掌、脚底出现弥漫性红斑。体温渐降时手足硬性 水肿及皮疹变随之消退,同时出现膜样脱屑,即在指、 趾端和甲床交界处,沿甲床呈膜状或薄片状脱皮,重者 指、趾甲也可脱落。
【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结构为RNA 型。仅一个血清型,患麻疹后,获得持久 免疫。在外界生活能力不强、不耐热、 但耐寒,加热55℃经5分钟即可被破坏。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 侵入 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
在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
少量侵入血流 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
侵入血流 第二次病毒血症
浆液性渗出、 表皮细胞退行性变
脱 屑
在皮疹处→毛细血管炎性阻塞→血红蛋白渗出血
管→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
可分为典型麻疹和其他类型麻疹两大类。
A.典型麻疹
⒈潜伏期 :6~18天不等,一般为10~12天。 ⒉前驱期:指从发热开始至出疹,一般为
3~4天。(急性卡他症状,麻疹粘膜斑) ⒊出疹期: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持续
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 (三)控制传染源 (四)切断传播途径
猩红热(scarlet fever)
猩红热是由细菌所致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病原为A组β溶血性 链球菌,典型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发红的基础上,隐约可见细粒状的 突起,成鸡皮样,疹间无正常皮肤,扪之有粗糙感。
猩红热疹
典型猩红热有四大体征: 贫血性划痕、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麻疹粘膜斑
麻疹皮疹
色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着












手足口病上肢疹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 人类是单纯疱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分为二 型,I型主要引起口、眼皮肤粘膜症状,而II 型主要引起生殖器及腰以下皮肤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另外一种 皮肤病。病人一般先有低热、全身不适以及患 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初起时, 患部发生红斑,继而出现集簇性粟粒至绿豆大 的丘疱疹群。然后迅速变成水疱。疱壁紧张发 亮,内容清澈,以后混浊。新水疱陆续出现, 各水疱之间皮肤正常。数群水疱沿一则皮神经 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一般根 据集簇性水疱群、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有 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就可诊断。
占80%—90%。
病原体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后,首先在 呼吸道粘膜繁殖,造成局部炎症,病原体 或毒素入血,形成病毒血症或毒血症,病 原体经血流到达各脏器及皮肤,进一步增 殖复制,引起一系列临床可见的症状和体 征。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 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以发热、流涕、 结合膜炎、咳嗽、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 斑,Koplik’s spots) 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 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色 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二)对症治疗
高热→退热剂, 剧咳→镇咳祛痰剂,
烦躁→镇静剂, 继发细菌感染→抗生素。
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 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补充维生素A,<1岁者每日给10 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状 者,1~4周后应重复。
【预防】
(一)被动免疫 (二)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全身的靶器官发病 (高热、皮疹、粘膜斑)
【病理】
1、全身淋巴组织增生,见于扁桃体、胸腺、淋巴结、 脾和阑尾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
2、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炎性单核细胞浸润和坏 死→麻疹粘膜斑。为麻疹病毒直接侵及的结果。
3、病毒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皮肤真皮表血管→皮疹
真皮乳头层充血、水肿、血管内皮增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