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深度与广度
河南省滑县实验学校李竹梅
近段,学校正在进行观课议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接着是各位教师公开课,做课中的同课异构,虽说教学重难点相同,但教学方法不同,预设内容不同,学生不同,课堂生成当然更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课堂犹如百花盛开,精彩纷呈。
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交流进步的机会,参与做课、观课议课的老师,彼此都得到了提高。
不管是参与观课议课活动中的授课,还是我们平时的授课,借着观课议课过程中的思考,我想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和大家交流一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这是鲁迅先生经典名篇,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鲁迅离开家乡20年多后,为什么他会觉得百草园是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呢?对三味书屋的先生和生活记忆也如此清晰呢?如果我们没有联系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些话难免有些苍白,在走进主题的环节,不妨走近中年的鲁迅:
作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十篇中,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所作。
(北洋军阀政府曾拟通缉当时北京文教界人士鲁迅等五十人,因此作者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
)地方时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第六篇,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26年的9月18日,
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阁楼上。
我们来听听鲁迅的心声: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
《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渴望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到自己的家,他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拨亮童年的那一盏灯,站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阁楼上,童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在鲁迅看来是如此的美好、难忘。
这就是四十六岁的鲁迅先生的真实心境。
这些生动俏皮的文字,打开了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在这儿,我们发现了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
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这些俏皮的文字,写出了作者不泯的童心。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会读到一个热爱自然、童真的鲁迅。
读《朝花夕拾》和鲁迅的其他作品,我们就更能理解,时隔多少年之后,鲁迅写起童年生活为什么会这么温情。
《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把八年级上册第9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作课的老师把这篇文章短文长教,进行了群文阅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是苏轼,读出旷达之美:与苏轼词《定风波》、文《游兰溪》对比阅读,此三篇皆是被贬黄州之作,不难读出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同是夜半,读出率真之美:与《王子猷雪夜访戴》、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读出率性从真的性格。
同是月色,读出和谐之美:与《赤壁赋》对比读出月色与人与境的和谐之美。
同遭被贬,读出人生之美: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以上对比阅读,更好的解读了这篇小品文和苏轼。
另外,本课还可以抓住“闲人”这一关键词来引导、启发,“闲”不是一般意义的闲,是闲情逸致,正因为有闲情逸致,才有月下似真似幻,空灵澄澈、摇曳多姿美景的,“闲”,还有闲职的意思,不受朝
廷重用,被贬黄州,官职有名无实,“闲人”一词,真是道尽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处境,对“闲人”一词,有老师有更好的解读,“闲人”,相反的是——忙人,他们忙什么,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忙人追名逐利,这些忙人被名利堵塞了内心,所以他们眼中也没了美景。
“忙人”即“盲人”也,谐音的修辞手法,是不是更符合苏东坡的本意呢?
《桃花源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因迷路而幸运的进入了桃花源,看到了桃源美景,人们安居乐业,又受到热情款待,感受了桃源的民风淳朴,停留数日离开。
桃源中人嘱托他不要对外人说,可他不顾这些,他不但没在这个美好世界里生活,出了桃源,还处处志之,不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再次来,脱离外面的生灵涂炭的社会,而是告诉太守,太守派人寻找,又有高尚士刘子冀寻找的事情,幸好,没找到,如果桃花源被找到了,会怎么样?不得而知。
在这篇千古名篇中,作者不是选择了打猎的人,也不是砍柴的人,而是选择了“渔人”,所以,“渔人”真愚,乃“愚人”也!,陶渊明是否也运用了谐音,意在说这个渔人是个愚蠢的人呢?古人已经作古,留给后人推测、猜测。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我们在授课时,都要进行文学常识、重点字词教学,通大意、做翻译,对论语这样的经典,出现七年级,我们怎样做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最好的方法
莫过于联系实际和扩充《论语》中的人物故事来解读,如讲解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通了大意的基础上,反问同学们一句:学习,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是快乐的事吗?不用回答,答案是否定的:学习、复习功课当然不是快乐的事,而且还是很吃苦的事情,除了有一部分同学能主动学习之外,大部分同学都要老师家长督促、监督着学习,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看来,学习是件苦差事。
那为什么具有大智慧的教育家孔子还要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引导同学们思考,同学们在启发下意会出:学习、复习功课本身不是快乐的事,在学习中产生的思考、疑惑、困难和解决的过程是快乐的,结果有了收获,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让人内心充实了,这才是让人感到快乐的真正原因。
联系同学自身的实际,这不是最好的解读吗?
第七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
这是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
学习这一则时,可以是老师或者同学讲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故事一: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
”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
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
故事二: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
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
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
”
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
在这两则故事中,读出孔子对弟子颜回的情感,也更好的了解了孔子和颜回,特别是颜回。
我们会更深的理解这则的开头结尾出现了两次的“贤哉,回也!”
以上几课,或联系原著,或群文阅读,或咬文嚼字,或丰富事例、联系实际,注重了课的深度与广度,以这几课为例,抛砖引玉,思考课堂、把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