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南宫市红庙小学课题组
主持人:张同书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落实《邢台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及人才强校战略的需要,是实现南宫市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邢台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要先强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目前,我市农村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部分老教师退休,部分年轻教师进城,有些学校招聘代课教师等,造成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育水平和质量都不均衡。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有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普遍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比城区差。

严重制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是教育改革的共同战略。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主要有《霍姆斯小组报告:明天的教师》、《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

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积极投入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出版了很多专著,如:《现代教师素质论》、《校本培训学》、《中小学教育与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2011年教育部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列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在实践方面,很多省都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的研究,探索教师在新时期成长的规律,探究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我市也非常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研究,但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立项研究方面还属首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选定这项研究课题,其意义在于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摸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化解难题。

给我市农村地区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探索区域性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实践性理论和培养培训模式。

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
本课题研究范围:选择南宫市农村中学教师,农村各学区的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教师,农村各民办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针对学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师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进行研究。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一)现代教育学理论
教师工作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教师必备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能力素质;
教师成长:有一定途径、方法和规律;教育评价:要遵循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

(二)教师专业化的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连续性、终身性和一体化;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调查分析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需求。

以我市农村普通初中和小学为重点,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教育、教学的现状,了解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的现状,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分析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二)探索促进我市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理论和一般途径与方法。

根据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开展培训模式的实验探索。

如:建立校本培训示范校、开展专项培训、特色培训、送教下乡等,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打造一个长期、稳定、优质、高效的专业发展平台,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提炼出经验与实践性理论。

(三)探究我市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模式。

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我校资源优势,开展培训行动研究,建构和优化培训模式。

探索与中小学校、国内培训机构合作,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层面,开发、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提高教师素质的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针对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师资的现状,为我市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为领导教育谋划提供一手真实可信的材料。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座谈调查,访问调查等)。

2.文献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比较分析法。

根据调查结果,与邢台地区各县市比较、与发达地区比较。

4.行动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6月)
成立课题研究组、课题领导小组,制订、完善课题调研方案。

课题开题,小组成员,协商合作机构,定期组织学习,组建调研组,拟定并印制访谈提纲和调研问卷等。

(二)调研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
分片分组到农村各学区中心小学、幼儿园、各中学实地听课、访谈、问卷调研。

(三)行动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3月)
1.汇总调研材料,统计调研数据,分析、归纳、比较,形成调研报告。

2.开展校本培训指导、教师专项培训、研究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建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和方法。

(四)成果形成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结合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3.结合理论与实践撰写专著。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本课题的参与者均是业务素质高,协作能力强的老师。

组长:张同书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方案制定、人员分工、各阶段工作部署。

副组长:张庆胜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与分析、撰
写结题报告以及组织撰写各专题报告等。

组员:李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调查各学校师资现状。

郜文霞负责问卷调查及现状分析等工作。

张书燕负责问卷调查、档案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1)《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完成时间2012年10月
(2)《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完成时间2013年3月
2.论文
(1)《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完成时间2013年6月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机构保障。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

2.研究人员和时间保障。

专人专项,保证课题研究人员每年参加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

3.制度保障。

在学校科研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本课题的学习制度和研究制度。

4.经费保障。

在上级资助经费的基础上,学校再投入5000元。

主要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写《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修订版。

2.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4.刘堤仿著《教师校本培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