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苹果优质课教案

一个苹果优质课教案

一个苹果优质课教案【篇一:比一比公开课教案】识字(二)1.比一比教学目标:1、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等8个词语和“黄”、“猫”、“杏”、“桃”、“苹”“红”6个生字,感受学习的快乐。

2、能认真地在田字格中描、临、仿写“小”、“少”两个汉字,感受书写之乐趣。

3、在充分实践中将儿歌读正确,读通顺,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4、初步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

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重点:认识8个词语,识记6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小”、“少”两个生字,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创境激趣……3分钟1.课件出示篮球、乒乓球,说说谁大?谁小?再出示出示1个篮球、3个足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出示3个足球和8个乒乓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2. 揭示课题:看来,要想知道东西的大小,多少,只有通过比一比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1课比一比》。

板书课题——1.比一比二、图文结合,快乐识字……10分钟1、情景——乐乐的家2、出示图片——乐乐的小院。

快来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相应的图片附近出示下列词语:鸭子、小鸟、黄牛、花猫……重点引导学生读准词语的音。

随机穿插认识“桃”和“杏”两个字)3、刚才看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事物(ppt出示8张小图片),你能借助拼音朋友把它们的名字读正确吗?(同桌对读)4、点击:出示词语。

男女生对读(仍有图画提示)5、去掉图片读(开火车读)6、这些词,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出示课件:水果之家,动物之家)7、小朋友们认得真快!咱们刚刚在读词语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肯定也记住了这几个生字宝宝。

(出示6个生字)8、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一找其它朋友吗?(双轨火车,生字组词。

)9、游戏认字。

小猴过河。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纠正读音。

三、感受韵文,读中寻乐 (5)1.前不久啊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热闹的比赛,孩子们想去看看他们在比什么吗?2.出示阅读要求1:轻声地朗读课文,如果还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请你圈出来想办法读对它。

3.师范读,要求2:认真听老师读,思考:你听到了哪些东西,它们都在比什么?(训练听力)读毕,生回答,相机板书——大小多少过渡:下面就让咱们到它们中间去看一看,好吗?四、语境中学量词 (10)1.(1)看,乐乐家的小动物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出示黄牛和花猫。

从它们的个头上看你能比出什么?生:黄牛大,花猫小。

(2)出示ppt文字: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师:大小除了个头上能看出,句子中有一对词儿也在告诉我们。

(强调:一头,一只。

“头”表示大的动物,“只”表示小的动物。

)(3)拓展说话:一头____ 一只_____回读句子。

2.还有谁也在比大小呢?(苹果和枣)重点解释“颗”。

3.(1)出示鸭子和小鸟:鸭子和小鸟又在比什么?你从数量上发现了什么?(2)数数鸭子。

这么多聚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是“一群”,还可以说一群什么?(3)桃子和杏子也在比多少呢。

杏子也有许多个,所以我们又知道了“堆”也是表示什么呢?(很多东西放在一起)4.重点比较:一堆、一群5.小结:这些都是量词。

五、趣读全文六、指导书写 (8)出示汉字,引导观察。

读一读:小、少。

看一看:这二个字有什么异同?说一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写漂亮?请学生说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注意写字姿势师范写投影展评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七、趣味作业,巩固识字。

乐乐看咱们的小朋友要走了,送咱们班的小朋友一些礼物。

游戏摘苹果,再次出示4组词语:杏子、桃子。

【板书】1. 比一比大-小量词多-少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

首先,老师亲切的儿童语言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整节课学生学习都非常主动。

第二,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图片形象、生动,声音和谐、悦耳,给学生美的享受。

实物展示非常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学习“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苹果一颗枣。

”这两句话时,出示苹果和红枣的实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了。

传统的教学用具小黑板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在小黑板上示范生字的写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要写的字每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如何运笔以及字的笔顺等等。

通过试讲,我发现整节课教学容量比较大,因此在下一次的讲课中删去了看图介绍,当小导游和用“一边??一边??”说句子等教学环节。

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教学容量过大,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了认识12个生字,读韵文,写4个生字,扩展说话这些内容,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之内全部讲了出来,学生学得太多,不容易消化。

在今后的课时安排上应该合理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不能贪多。

第二,写字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不够。

今后,还要在指导写字方面下功夫。

比如,教师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指导学生写好笔画、掌握好字的结构。

另外,还要多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篇二:(最新)优秀示范课的教学实录】同课异构齐放异彩——《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带着这种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两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同一课题——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两位执教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精心预设,分别呈现出了迥异的精彩课堂。

课同人异,执教教师各显神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可谓各有千秋,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难忘印象,也给人以深刻启迪。

现将两节课做简要评析。

一、异中求同——同出一辙1、故事激趣,直奔主题。

两位老师都不谋而合地利用了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课本中情境图中的故事——《阿福的新衣》进行了导课。

课的伊始,教师就饶有兴趣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有一天阿福到一家裁缝店做新衣服,缝衣店的老师傅一边给他量衣服,一边告诉小徒弟:“身长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小徒弟在一旁认真地记录:“身长三拃,袖长……”。

衣服量好后,老师傅有事出门了,就吩咐小徒弟为阿福做新衣服,小徒弟高兴地按照记录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身长一拃、两拃、三拃……”。

两天后,阿福高高兴兴地来拿新衣服,穿上一看“啊,太小了!”,老师傅用手量了量新衣服,就埋怨起徒弟来:“告诉你身长三拃,你怎么做成了两拃?”小徒弟莫名其妙:“我,我是做成了三拃啊?这是怎么回事?”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那怎么办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1:师傅量、师傅做。

生2:用尺子去量。

从中引出必须统一长度单位,进而进行“厘米的认识”。

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直奔主题——认识厘米。

2、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这两节课的新课部分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节目标呈螺旋式上升。

以下是两节课中新课部分的简要摘录:(1)认识尺子的刻度和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上都些什么?生1:数。

师小结:这些数就叫做尺子的刻度。

生2:还有些线。

师小结:这些线就是尺子的刻度线。

生3:有cm。

师:这是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师:你知道尺子上的0刻度表示什么吗?生:0厘米。

师总结:在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时从这里开始测量。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厘米。

②用手比划出1厘米。

③找找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从而掌握测量方法。

两位教师通过挖掘分析教材,都从观察实际的尺子出发,进而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掌握测量物体的长度,把课件和实际尺子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

3、突出重点、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和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上,两节课都是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再到用手比划,再到找找周围物体的1厘米,最后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

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多角度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方法”时,教师都抓住了学生易出错的环节: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而不是从尺子的一边开始测量,把尺子有刻度的一边对齐要测量的长度。

4、练习趣味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课例1设计的是“福娃考官们考考你”,课例2中设计的是“小动物这样测量”行吗?两位老师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福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否定了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测量方法,进一步掌握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二、同中求异——齐放异彩1、使用学具中的异彩。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具的使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拐杖,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又会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在本节认识长度单位及测量课中,学具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标准的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

在课例1中,每位学生手中的学具是:4根颜色各异,长度分别为1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和1张长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条,供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进行充分利用。

这些学具的长度是标准的整厘米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很快、很准确的建立起每个学具的长度表象,并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2)就地取材,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课例2中,学生手中的学具有瓶盖、橡皮、图钉、练习本、课本等等,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去测量这些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厚度、长度、宽度,从而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重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异彩。

(1)国际意识的渗透如课例2: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它都用字母cm来表示。

并深入浅出地为一年级学生解释道:不管走到哪个国家,cm都表示厘米,1厘米都是规定的长度。

从而非常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国际意识。

(2)估测能力的培养。

如课例1:在每次学生动手测量长度之前,教师都要先让学生估测其长度,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很好地提高了学生估测能力,并利于学生很快很准确建立长度表象。

(3)数学知识的拓展。

如课例2:教师为学生拓展的课外知识在整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向学生介绍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度量单位之人,再如课的最后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尺子。

(4)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如课例1:让学生在尺子中找1厘米的环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从左向右找,还让学生从右向左找1厘米,从而让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到最后的练习中,教师出示一把断尺子,让学生想办法测量物体长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