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的阶级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国建筑业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巨大飞跃发展过程中,发展虽然迅猛,问题也很多。
其中,在技术层面,可以向国外直接借鉴、采购,问题不大,而在管理层面,则遇到巨大障碍,背后原因十分复杂。
但是,不改清楚这个管理原因,好的东西无法引进、本土化和再创造,更糟的是,还会影响技术的正确运用。
典型的,我们分析中国建筑业之与美国的不同,不在于硬件技术,而在于软件管理。
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提供几个重大问题来尝试分析一下。
但愿这对于正在推广新技术及管理模式的朋友们,多少会有些启发,尤其是做FM、BIM、LEED、软件的朋友。
【1】为什么中国的建筑是混凝土和砖混为主,而美国的则以钢结构和玻璃为主。
这个问题的分析直接影响诸如BIM、平法、工厂化作业等技术的发展前景。
这个问题的背景看似简单:混凝土和砖混作业所需劳动力密集,而中国人力便宜,但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看看历史才能理解这一点。
这一项,在100年前的美国即欧洲,就因为人力原因而逆转,钢结构和玻璃成为建筑的主题。
这个背景影响甚至于影响到建筑学的艺术语言,在建筑史上,1929年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包豪斯学派主将密斯设计的德国馆是“魏玛共和国”的形象工程,薄薄的顶板如同漂浮在8根镀铬的十字断面钢柱上。
展馆没有封闭的单个房间,没有确定的内外界限,墙体之间既阻隔又连通,既合围又开放,形成自由的流动空间。
也是从这届世博会开始,建筑本身成为展览的重要对象,包豪斯学派发展到后来成为”世界主义“,让钢结构和玻璃成为代替石头(混凝土)的主流材料。
至于混凝土楼板,后来也发展成为以轻质陶粒混凝土加压型钢板楼板为主的形式。
这种架构,让质量更加可控的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成为主流,而混凝土和砖混则是典型的现场加工作业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廉价劳动力始终是美国所缺少的(或者说是美国文化教育的基因中所希望避免的)。
虽然在美学上,混凝土的可塑性是钢结构无法取代的,但是,实用性的驱动力一直大于美学。
在结构计算理论上,混凝土结构的计算难度始终大于钢结构,砖混就更难了,在1840年代美国就率先出现了铸铁结构的桥梁,而没有计算方法,这种工程是无法付诸实施的。
在抗震性能上,无疑,钢结构的延性远大于脆嘣嘣的混凝土和砖,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才开始认真对待建筑抗震问题。
在环保方面,质量保证方面,钢铁的工厂预制和装配性能,很接近于传统制造业,而混凝土和砖头则非常受环境的影响。
钢的热膨胀系数和混凝土很接近,导致了混凝土和钢筋结合的可能性(1884年德国人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方法,而波特兰水泥则早在1824年美国就发明出来了),相对较为廉价的混凝土结构在一段时间内PK战胜铁结构。
除了美学之外,混凝土在抗压和大体积水坝之类的结构中,也具有绝对的竞争力,至少路面水门汀(这是cement的洋泾浜读法)还是水泥比较合适,现在道路最常用的是沥青混凝土。
但是,放眼1884年至今的建筑史,可以发现:在美国,混凝土和砖被控制在尽量少的范围内,而钢铁和玻璃则被尽量多的运用。
其背后的质量控制、进度、环保、造价、人力成本、计算方法起到了综合的作用。
而在中国的20年代,外滩已经出现了钢结构建筑,只是外壳被石头的装饰板包了起来,苏州河也有了铁制的外白渡桥。
这些钢铁都是进口的,无独有偶,同时期日本在建的帝国大厦,建筑大师赖特就安排美国加工的钢结构管桩飘洋过海去日本了。
要是论劳动力之廉价,此时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有着相当的基础,但是,由于欧美设计师的思想如此,也导致了一定的钢结构在远东地区应用。
到了解放后,新中国的钢结构产量根本不足以支撑钢结构的发展,就连混凝土中需要配备的钢筋,都来不及生产出来,于是当时还发明了所谓的”竹筋混凝土“,就是用竹子代替钢筋!而在同时期,美国诞生了结构力学的有限元算法。
这可是冰火两重天,中美建筑业此时已经决裂分野,这场戏,到了今天才又一次合在一起唱,这出戏的主角就是BIM。
不仅是有限元方法,美国还发明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及大量的产品,这给BIM 思想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引进这些技术,却没能在思想上跟上去,此时,因陋就简、自力更生业已成为传统!因陋就简带来的是能用就行,自力更生导致的是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全套体系。
但是,再一次发明有限元算法、计算机模型和BIM思想已无可能,只有在制图标准、设计规范上划圈圈,而且是不管砖头水泥钢筋玻璃,一股脑拿来看看,好用就上马。
在这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建造并非是唯一原因了,教育、体制、文化、法律、历史都成为影响因素,技术不再只是技术。
一个典型例子是:红砖在近年来由于环保要求已逐渐禁止使用,屡禁不绝之下,清水墙的砖工似已失传,两件事都属诡异,背后就是中国错综复杂的时代内因。
不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是很难看得懂这个现象的。
【2】绿色在中国是什么颜色?红砖是因为绿色的要求而禁止的,而屡禁不止,绿色的青砖则早已自动消失。
看似市场的力量最大,实则不然,中国的市场力量,是有很多支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的,包括数以亿计的农民工。
若想分析清楚一个问题,则必须锁定很多其他因素,但是每个因素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每个因素都是不确定的(不充分的市场化,实际就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能理解的市场,而是中国特色的市场)。
中国最近一次在哥本哈根世界级的绿色战争中,发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强音,此事件直接引发了国内建筑业的剧烈反响。
中国建筑业的从业单位,在百万的数量级上,简直是数不清,但是都一致的向客户介绍自己所做工作乃属绿色。
在这个一致性上,和美国是一样的,在美国有的是数不清的测评、认证、数据、协会,看似杂乱无章而政府又不管不问的建筑业,交织着表象的背后却只有一支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市场的力量,就连绿色认证及其协会都要在市场上拼杀奋斗,才能赢得最大客户——联邦政府的采购单子,LEED现在是领导者地位。
把LEED引入到中国来,就是近年来的事情,在中国可以看到这样的奇景:最先进的认证体系,和最落后的生产方式,可以共存在一个市场上,而且这最落后的生产方式建造出来的建筑物,居然也可以得到最先进的绿色认证。
估计只有懂得毛主席的阶级分析理论,才能看清这一切。
LEED在中国市场上居然也PK胜过国家星级标准,深受客户青睐。
但同时,LEED 的创始人却表示:当代中国建筑的绿色性能比古代建筑要差很多。
乡村的土坯窑洞反而是最生土自然的绿色建筑,他可能不知道最大量的乡村宅基地盖房子,用的是粘土砖瓦,土坯工艺可能已经像砖工一样失传了。
【3】为什么施工图必须要设计师画,施工单位只能按图施工,中间还隔了一个审图公司。
为什么设计院的大部分工作是画图,而居然没有绘图员的专业分工。
为什么有些职业资格认证,在国家部委之间会打架竞争。
这背后是体制问题,体制,就是体系架构,属战略层面的问题。
建立优秀的体系结构,背后必然得有优秀的教育、文化、体制这等战略层面的东西支撑,就连协会这种机构的专业性都非一般。
中国建筑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架构,也是建国几十年来各行业通行的一套体系,其基因是相通的。
想认识清楚这一套东西,非得把背后的东西都得搞清楚才行,这是外国人无法完全读懂中国的原因,也正是本土化的市场所在。
中国建筑业的体系架构,比之美国的自由市场体系,是先天不足,而又积重难返,现在又遇到大工地时代,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中出来,匆忙之中应对,有时候看似完全没有体系,而实际上是有的,特别是当你遇到无解的问题时。
此时,在战略层面上就必须认真思考,找到切入点,否则,照搬国外,必死无疑。
这个格局给了大家难题,同样也给了大家机会,否则,如果连体系结构都完全照搬美国进来,那么本土早就完全成为美国厂商的代理商而无创新机会了。
本土公司必须要意识到:目前的这个体系架构,是对外来竞争者的最佳防线,也就是对本土公司的最佳淘金机会。
回到绘图员问题,在香港就可以看到设计院有专门的绘图员角色,干到50多岁退休也还是绘图员,他的职业定位就是绘图员而非设计师。
建筑大师赖特是学土木专业的,出来工作就先做绘图员,找到机会才转成建筑师。
设计师”应该“只管专业设计,而大量的施工图”应该“由承包商绘制直接指导施工,设计和绘图”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和角色,这在国外都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事情,但是在目前国内,都是重大的问题,尤其对于BIM这项技术。
施工队的”农民出身“,不会画图,难道不是最初把绘图工作交给设计院的理由吗?不要说绘图,连图都看不懂——1958年苏联专家撤走的时候,还留下一些图纸,复制到全国各地照样盖楼,那时候全国能看懂图纸的人总共才有多少?整个国家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的体系架构都是照顾这个起点的,这只在短短几十年间,至今尚未见到整个体系彻底现代化的可能。
架构一个合理的体系也许还需要几十年,因为毕竟要照顾到庞大国土的每个角落,中央的力量无法顾及全部,最终肯定还是要交由市场完成这个海量的工作。
中国古典屋顶的斗拱架构体系的成熟,也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业的阶级分析,就要从最基础的从业人员情况和最近几十年的历史着手,去看各方面的付出和收益是什么情况。
其中,农村与城市,计划与市场,是最简单实用的分析工具。
【4】为什么工地上要有一个监理,还要旁站。
监理是90年代工程质量急剧下滑时代产生的,由国家驱动,为甲方(此时多数甲方是国家企事业单位)聘请社会监理,来监督工程质量。
最初是监督施工单位,后来也被赋予监督甲方,而实际上只能被架空,再到后来成为政府延伸出来的质量监察,旁站监督混凝土钢筋作业(相比于钢结构,这种现场作业占据了大多数)。
至此,监理行业已无可能升格为项目管理、代甲方、总承包管理等等角色。
以监理环节为代表的由政府出台细则来治理导致的各个专业的兴衰,是建筑业体系架构演变的温度计。
规划设计消防等报审、环境评估、审图公司、政府请专家”帮助“业主评标也如此。
此处进行的阶级分析,重点在于:甲方多数是国家企事业单位。
这一点很要命,国家本位带来的规则,和民间市场本位完全不同。
看看1998年《建筑法》出台前后的情况即知,一个国家的行业根本大法,却基本上是政府婆婆妈妈关心自己下级单位的姿态,在市场化已经如火如荼的年代,其出台可谓是一场秀,内容可谓是一瓶花。
不解和不愿意接受的人很多,但真正懂行的中国人,则会在这个框架内如鱼得水。
对于国资建筑,甲方的缺位带来了很多问题——以至于影响到现在FM、BIM和LEED的推广。
【5】为什么建筑业的招标,主要是暗标,而很少有公开化的演讲竞争。
【6】为什么国内完全没有一个贯穿建筑生命周期的管理专业(设施管理)出现?为什么物业管理专业始终上不去主流大学本科的”档次“?物业管理在90年代末期房地产市场兴起,才走进大众视野,短短数年即成大行业。
而管理专业又不象工程计算专业那样容易速成,管理专业需要实践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往返数次才能形成一套体系,而这期间,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更慢一层,又兼住宅小区物业关涉小区自治、居委会治理等政治话题,故而举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