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论1-2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 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 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 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 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 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 果及思维模式。
实 践 观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形式
实践的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 践基础上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是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认识本质的科学 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 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
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1.感性认识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含义: 关于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辩 证 反唯 映物 论主 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
1.反映具有摹写性 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 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一颗人造卫星
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一次进入太空
第一次登陆月球
(探索太空)
1957年
第一架航天飞机
1961年
第一次探索土星
1969年 1981年 2003年
人类自诞生以来提出的最有影响的十大 “理论”
宇宙大爆炸 进化论 量子力学
《新科学家》
混沌理论 相对论 气候变化论 板块构造论 大科学
万物理论 风险理论
感性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 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人的五种感觉
淡淡的花香(嗅觉)
蓝色的大海(视觉)
叮咚的泉水(听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甜蜜的糖果(味觉)
误区三:
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 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 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 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 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 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 源于实践。
4.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信念
动机 情 感
非理性因素 意 志
习 惯
信 仰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身不属于 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 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 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本 能
欲 望
居 里 夫 人
人的反映
分 析 选 择 运 用 重 组 整 合
认识对象
望庐山瀑布水
落疑三飞挂遥升日 九是千流前看紫照 天银尺直川瀑烟香 。河,下。布,炉
反映的创造性--联想
李白
结论: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
认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的 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 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 大的指导作用。
误区二:
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 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 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 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认识 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
认识是人脑固有的,存在 就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区别
唯 反物 映主 论义
旧唯物主义 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反映论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 = 7是颠扑不破的,为 什么在艺术领域2+5 = 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 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 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 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 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 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特点 直观、消极、被动 特点 辩证、积极、能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 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 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 以,又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感性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 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 含义: 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状态 属性 关系 本质 规律 客观事物 人的认识
上千 海 尽 白 一里 流 黄 日 层目 欲 河 依 楼更 穷 入 山
登 鹳 雀 楼
王 之 涣
此诗不仅刻画了山河的壮 丽。而且,揭示了“只有登高 才能望远”的生活哲理,因而 成为千古名句。
反映的摹写性--记实
2.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反映过程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 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 建构和虚拟。反映的创造性表现了反映的能动性。
这块
真的好甜哦!
感性材料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 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 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凉爽的秋风(触觉)
知觉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苹果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 去的感觉和知觉的 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 客观事物的形象的 再现和重组。
1.感性认识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含义: 关于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误区四:
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
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误区五: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 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 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说感性认识 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自然科学
理论产生于以往的实践活动,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从实践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