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

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


8


– 发散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四)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 常规思维: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造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9
四、思维的形式

(一)概念的含义 – 内涵: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 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 – 理解: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 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 其外延则越大。 概念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概念和词不可分的。
基础心理学
思维:从理解到创造
2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读笑话、猜成语
某县教育局长到基层学校视察。走进教室,局长指着讲 台上的地球仪问一男生:“你知道它为什么倾斜成这 种角度吗?” 该男生惶恐的说:“这不是我弄坏的呀!” 局长转身问一女生,她一副委屈的样子说:“我是刚 刚进的教室呀!” 局长皱着眉头问教师:“你们就是这样教学的吗?” 老师赶忙申述:“这地球仪买来就是歪的。”局长生 气的责问校长:“这样下去还谈得上教学质量吗?” 校长低头弯腰说:“局长息怒,这事责任在我,我马 上派人买一架新的!”
14


问题解决具有两种类型: 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 问题的种类 – 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 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 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5
(三)问题空间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三种状态: 初始状态:是问题解决的最初状态。 目标状态:是问题解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其间所需要通过的各种 操作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状态。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称为中介状态。 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问题状态空间。
逆推法解决几何证明题
23

3.选择性搜索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 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 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排列问题:给予所需 要的成分,问题解决者必 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 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 如字母的数码替代问题 (右图)已知,D=5
42

动机 – 耶基斯—道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 关系
43


动机与问题解决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 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 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 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 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 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 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 提高动机水平,反而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36
37
( 五)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 到它可能存在着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 动。
实验一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 (Duncker)曾做过一个实验 来说明功能固着现象。他将两 支蜡烛、五颗图钉、一根线条 和一盒火柴放在桌子上,要求 被试将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并 要求当蜡烛燃烧时,烛油不能 滴在地板上或桌子上
16
“八张牌”的问题空间
17
解决“八张牌”问题移牌的步子序列
18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四个阶段理论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 第二个阶段,明确问题 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关键因素,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 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三,提出假设。 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

45
(七)个性特征
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 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勤奋、 责任心、求知欲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 各种内外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人际关系 – 从众现象

46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11
第二节 问题解决
解决是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思维的目的。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通 过各种认知操作的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 活动。
12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概念
F F

(一)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指蕴含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 不能用习惯反映,是个体在达到所欲期望目标过程所 遇到的障碍。 问题有三个要素: 1 有一组已知的问题情境和条件的描述。 2 欲达到或期望的目标问题所要求的答案。 3 遇到障碍。
相关资料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 志。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 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 调查的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 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07分钟。 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了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 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 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列倒数第五。 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20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一)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 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操作手段去消除这种差 别。
21
河内塔问题
目标状态

初始状态
1 2 3
A
B
C
A
B
C
22

2.逆推法是在解 决问题时,从问 题的目标状态出 发,向问题的初 始状态逆向推理 过程,以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 。

32
(三)原型启发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对问题解决能否起到启发作用: (1)、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具有特征上或属性 上的联系或相似性。 (2)、个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中。

33
(四)定势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定势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 种心理倾向。 当解决相似或相同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 应而提高反应与解题的速度。 对变化了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阻 碍人产生更合理与有效的思路,从而影响了解决问题 的速度和效率。

25

(二)算法(algorithm) –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 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26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知识的表征方式 – 九点连线 要求:笔不离纸, 用不多于四条直 线连在一起
27
两种答案:
28

图中显示的是一个残缺的国际象棋棋盘,它有 两个角被切掉了,现只剩下62个正方形。假若 你有31张骨牌,每一张恰好可以遮盖棋盘上两 个正方形。你是否能够用骨牌把这个棋盘上的 所有部分盖住呢?请用几分钟时间试试看。
6
三、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 – 直观动作思维: 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 形象思维: 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 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7




(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 识 – 直觉思维: 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 分析思维: 是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 (三)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 – 辐合思维: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4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内涵 –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 和概括的认识。 (二)特征 –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 是对经验的改组
5
二、思维的过程


(一)内涵 –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二)理解 – 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 比较 – 抽象和概括
44

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 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 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 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 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找到思路, 使问题得以解决。
38
问 题 答 案
39
实验二
40

实验二 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 起 实验组在解决问题前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了练习, 增加了功能固着的倾向。 控制组直接解决问题。结果控制组的成绩大大超过了 实验组


41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一个人的动机状 态,对解决问题 起着不同的影响 作用。 动机水平与解决 问题效率之间的 关系呈倒“U”字 曲线。
13



(二)问题解决的概念 – 内涵: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心理活动过程 –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人 类思维的普遍形式。 – 代表: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 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 目的性 – 运算序列 – 认知运算 具体来说,问题解决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有一系列的操作程 序,包括外在的动作操作和内在的心理操作过程;要有思维认知成分 的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