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的调研报告一、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乌海市市委市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抓好葡萄流通销售和加工业这两个龙头,支持发展各种类型的加工、保鲜、贮藏项目,基本形成了“龙头+基地”、“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葡萄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乌海市葡萄深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家,有葡萄储运、流通企业1家,葡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乌海市以葡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服务公司、绿海公司,以葡萄贮藏、保鲜为主的佳奇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以葡萄产品加工为主的汉森葡萄酒业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汉森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葡萄酒种类多达十几种。
汉森在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市场及北京市场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步形成了品牌。
2006年汉森在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酿制的汉森三星解百纳干红葡萄酒获金奖。
2007年“汉森”葡萄及八个系列葡萄酒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汉森四星解百纳干红葡萄酒获得“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
位于乌海市的内蒙古吉奥尼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经营中高档酒庄葡萄酒,目前已开发4种葡萄酒,价位分别在300元——1800元,公司将开发个性化葡萄酒作为今后的经营方向。
公司生产的葡萄酒于2009年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促进了乌海市葡萄深加工,提升了产品档次西口风农业开发公司下属的西口风葡萄酒业从2007年开始投资生产、经营葡萄酒,三年来,已开发生产“西口风”牌近10个葡萄酒种,公司结合自身的餐饮文化正在积极开拓外埠市场。
2009年公司生产葡萄酒70吨,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二、我市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具有的优势1、区位优势乌海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东与鄂尔多斯高原接壤,南接富饶的宁夏平原,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相望,北邻河套平原,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桥头堡”,是“宁蒙陕”经济区的中心和沿黄经济带的中间环节。
乌海市处于北纬39℃,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属我国最佳酿酒葡萄产区之一。
在中国葡萄栽培区划中,乌海地区属于第Ⅲ区—中温区一个独特的栽培区。
在中国农业部编制的《中国葡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乌海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欧亚种葡萄优势栽培区。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报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建立80万亩葡萄出口基地的建议中,规划在此发展5万亩。
另外,乌海市酿酒葡萄种植的各个生产环节都能严格按照《乌海市葡萄规范化技术操作规程》和《原产地域产品乌海市葡萄酒》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标准化操作,全面实行规范化栽培,从而提高了酿酒葡萄的质量。
2、气候优势乌海市地处大陆深处,是三大沙漠的交汇处,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降水量少、日照充足、空气干燥等特点,乌海市年平均气温9.5℃,大于等于10℃以上的积温年平均3666℃,最冷月一月份的月平均温度-9.7℃,平均日温差13℃,葡萄浆果成熟期七、八、九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5.4℃、23.7℃、17.6℃。
年平均降水量159.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高达3348.7毫米,全年空气相对湿度为43%。
年平均光照时数3227小时,属于我国光照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光照强度大,太阳总辐射量6278.25~6603.04兆焦耳/平方米。
无霜期157~165天;能充分满足各类葡萄生育期的要求,可以生产无公害葡萄及相关加工产品。
另外,乌海市还是沙尘暴的源头,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但这样独特的气候却很适合葡萄的生长。
3、资源优势乌海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来源地降水入渗,少量凝结水、回灌入渗和黄河侧向入渗补给。
黄河流经乌海市区105千米,平均河宽250-500米,水深2.5-11.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69亿立方米。
黄河水由于受上游融雪、消水、降水及上游水库调节影响,年内水位变化较大,幅度一般为2-4米。
据内蒙古水文总局初步测算,乌海地下水资源稳定开采量为11200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9500万立方米,并同黄河形成自然互补系统,能够为发展葡萄生产提供较充足的水资源。
4、市政府支持优势我市根据国家的酒类产业政策,特别重视葡萄酒的产业化发展。
对葡萄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既推动了酿酒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工业的大发展,还带动了葡萄酒原辅料、制药、机械设备、制瓶业、印刷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乌海市对葡萄酒产业的扶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市政府出台了葡萄种植的优惠政策,已连续六年对新植葡萄每亩补贴200元,为了鼓励种植上规模,从2005年开始对集中连片种植2公顷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二是加强交流合作,提高葡萄产业水平,与法国共达葡萄苗圃等集团合作,引进优质葡萄种苗、先进生产技术;三是扶持葡萄酒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支持。
乌海市政府积极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集中财力重点扶持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和个人发展葡萄生产、加工。
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为葡萄酒产业各环节服务;四是成立葡萄产业协会,为科研、生产、销售、加工、市场等环节及基地、葡萄生产者与企业公司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五是政府信息网为葡萄产业的各个环节的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农牧业信息网和“96048”科技服务台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乌海市葡萄酒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但与世界葡萄酒生产大国、强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要把乌海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函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分离乌海市的葡萄酒企业大多采用“公司+基地”的模式,也就是葡萄酒企业与果农签订种植合同,对葡萄的管理、收购按照企业要求的统一的标准进行;而葡萄的栽培、管理等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操作都在果农手中,缺乏和葡萄酒企业同步的质量管理。
果农与葡萄酒生产企业并非一体,果农种葡萄追求的是高产,关心的是收购价格的高低,而葡萄酒企业关心的是酿酒葡萄的质量,这种葡萄酒产业中产量和质量的矛盾一直存在着。
二者之间的利益相互分割,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原料不足→收购价格升高→果农大量扩种→原料过剩导致价格降低→果农赔钱卖掉葡萄秧→原料再次不足……我市葡萄品种多,但名优品种发展缓慢,种植面积小,形不成基地效应、规模效应;乌海市葡萄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30多个品种,过去老品种以龙眼、巨峰、无核白、玫瑰香为主,这些品种已严重退化且品质下降,其它品种发展面积小,没有市场,造成市场流通困难。
2、葡萄酒成本过高葡萄酒成本主要由葡萄种植成本、葡萄酒生产成本、葡萄酒运输成本等组成。
葡萄种植成本一方面来自埋土防寒,乌海市由于冬季少雪,春季干旱风大,葡萄蔓在冬季需下架,同时春季需要出土,埋土防寒费用占葡萄园全年总支出的3 0%~35%,这给葡萄生产增加了成本。
另一方面来自建立葡萄园的费用,在乌海,在平整的熟地上建园,亩投资要在2 000元以上;若开荒建园,平均建成0.07hm2酿酒葡萄园,就需投资3000-3500元。
而酿酒葡萄园周年管理费用平均下来也得846. 9元/亩。
乌海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工费用、辅料包装等方面。
由于乌海市的葡萄酒品牌还没有被国内的消费者广泛了解,部分部门处于半停产状态,但仍然要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辅料包装等也由于得不到批量的采购而增加了葡萄酒的生产成本。
我国葡萄酒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乌海地处我国西部,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增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销售路程远,运输不便利,导致成本增加。
同时,由于国外大量的价廉而较优质的葡萄酒涌入国内市场,也使得乌海葡萄酒作为优质原酒供应商的优势变为了劣势。
3、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乌海葡萄酒产业最突出的弱点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与世界葡萄酒生产大国甚至是国内的知名葡萄酒企业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
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公司—美国星座葡萄酒公司年产8千万标箱葡萄酒,产量超过我国全国的产量,而乌海最大的汉森葡萄酒业公司的产量在2009年也只是达到了3800吨。
乌海市葡萄酒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没能充分地利用和培植市场经济的各种资源。
乌海市的葡萄酒产业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或者说,还没能发挥出龙头作用。
目前,乌海市的葡萄酒企业只有汉森葡萄酒业公司的葡萄酒借助广告传播为人了解之外,大多数公司盲目模仿,在低水平上重复,缺乏创新且没有树立产业形象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市场占有率。
在2006年度品牌价值500强中,国内葡萄酒三大品牌长城、张裕、王朝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66.59亿元、45.28亿元、27.55亿元。
4、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撑不足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才会增加它的附加值。
葡萄酒生产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酿造工艺、设备将葡萄中有用成分尽量经济完美地在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高品质的葡萄酒体现了较高的技术含量。
而人才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企业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
目前,乌海市葡萄及葡萄酒行业技术支撑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流的品酒师、酿酒师、农艺师等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这也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我市葡萄酒产业战略实施建议为保障乌海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动力,以增强竞争优势为目标的战略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
需要制订制度、质量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专业生产基地葡萄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
只有好的原料才有可能生产品质好的葡萄酒,同样只有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才能提供生产好原料的保证。
葡萄酒的加工工艺不能创造质量,只能表现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葡萄才能生产出优质葡萄酒,加强葡萄种植过程种的质量控制是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葡萄的种植生产要着重走葡萄“酒庄”的路子,鼓励连片规模开发,建立标准葡萄种植基地,推广“企业+农户+基地”建设的模式。
在扩大基地建设规模的同时,要加强质量控制、推动葡萄种植业的管理升级,就必须通过引进、学习国际葡萄在种植、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葡萄原料向区域化、基地化、良种化、规范化模式发展。
科技创新是葡萄产业化的根本动力所在。
要加快乌海市葡萄产业的科技创新,须加强对葡萄产业科技队伍的改造和提高工作,鼓励果业科研机构、葡萄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牵头或参与组建新型葡萄技术推广组织。
从而建立起适应产业化要求的葡萄产业科技运行机制。
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先进技术,提高果品质量与效益,水果生产要重点抓好优质、省力化栽培技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推广。
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要树立一个“天、地、人合一”的酿造理念;生态条件变化、原料品质不同,酿造技术必须调整通过集成组装不同工艺方法,使产品生产工艺可知、可控、可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