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诸子百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
“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1课诸子百家(板书,以下黑体加粗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姓名时期学派成就
孔子春秋后期儒家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战国儒家“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道家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a、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哪些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哪些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b、“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
c、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
“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
“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
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
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课时
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⑴孔子
名丘,字仲尼。
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
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
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
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
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
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
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
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
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
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
(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政治上:“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
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②道家
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
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③法家
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
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
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
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
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
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开始时,学生进行阅读教材,挑选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
另外,他们在语
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由于我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补充的课外知识较多,也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而“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和讲解的内容上来说,一直都在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这一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是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